國企產權改革爭議20年
圍繞國企產權改革這一中國轉型的焦點議題,爭論曠日持久,政策進退反復。在目前剩余的國資正在努力“做大做強”的背景下,主張改革者認為“要叫醒躺在被窩里的國資,必須民營化”,反對者則祭出三大理由。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汪樂萍
圍繞國企產權改革的爭議,20年來從未停止。
圍繞國企產權改革這一中國轉型的焦點議題,爭論曠日持久,政策進退反復。在目前剩余的國資正在努力“做大做強”的背景下,主張改革者認為“要叫醒躺在被窩里的國資,必須民營化”,反對者則祭出三大理由。
一場從未停止的角力
國企需不需要產權改革,要不要私有化、民營化?同樣的爭論可以追溯到20年前。
1992-1994年,山東縣級市諸城的地方官將大面積虧損的市屬國企進行私有化,引發學界對國企產權改革的大討論。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兩位創始教授林毅夫與張維迎展開論戰,張維迎教授認為國企的體制殘缺是不可救藥的,國企改革的唯一出路是改變其產權或所有制基礎,讓國企變為非國有企業。
林毅夫教授則認為企業能不能搞好跟私有制或公有制沒有必然聯系,國企的問題并非在于產權不明晰,而是因為國企有政策性負擔,改革的當務之急是為國企減負,創造公平競爭的條件與環境,并以此硬化其預算約束。
雖然學者間的辯論針鋒相對,但決策者卻兼收并蓄。接下來的國企改革吸收了雙方的主張,一邊剝離國有企業的住房、養老等各種社會保障職能,債轉股,剝離不良資產,注入資本金,工人大量買斷工齡、下崗分流;一邊“抓大放小”,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大量中小型國有企業以產權改革的名義被私有化、民營化。
但雙方的主張又并未被徹底地采納。對于產權改革的倡導者來說,民營化和私有化只發生在非關鍵行業和領域。林毅夫所主張的“創造公平競爭的條件與環境”的目標,在“管人管事管資產”的國企管理體制下也未完全實現。
產權改革是接下來的主旋律。1997年中共十五大決定對國有經濟布局進行戰略性調整,國有企業從競爭性行業退出。1998年到2003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戶數從23.8萬戶減少到15萬戶,減少了40%。當時的背景是,1998年三分之二以上的國有企業虧損,全國國有企業加起來的利潤才213.7億元。
至2004年,“國退民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