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之爭,還是公私之爭 《功甫帖》引發的“群架”

現價822.9萬美金的《功甫帖》,對藏家劉益謙來說,不是最貴的,也不是最“國寶”的。持續幾個月的“真假口水戰”,有人站臺,有人推倒,《功甫帖》成了熱門帖,也成了劉益謙龍美術館最大的噱頭。

責任編輯:李宏宇 朱曉佳 袁蕾 實習生 劉維

一位愛好者正試圖近距離觀察劉益謙拍下的《功甫帖》。劉益謙的龍美術館(西岸館)開館時,《功甫帖》和與其相關的報道被放在一起,做成了文獻特展。這讓它有點像《蒙娜麗莎》,“大家都爭著看”。 (CFP/圖)

現價822.9萬美金的《功甫帖》,對藏家劉益謙來說,不是最貴的,也不是最“國寶”的。持續幾個月的“真假口水戰”,有人站臺,有人推倒,《功甫帖》成了熱門帖,也成了劉益謙龍美術館最大的噱頭。

“沒工夫去看《功甫帖》”

很多人厭倦了,不想再談《功甫帖》。但好奇的人還是大把。

2014年3月28日,劉益謙的龍美術館(西岸館)開館大展,《功甫帖》獨占一間近80平米的展廳。同時展出的還有劉益謙私人收藏的三百余件藏品。一位畫新水墨的藝術家忙著把他中意的作品一張張發上朋友圈,“沒工夫去看《功甫帖》”。

策展人王璜生初選作品時,原本想剔除《功甫帖》:爭議太多了。

2013年9月19日,《功甫帖》在紐約,由蘇富比拍賣,劉益謙的女兒在現場觀戰,他本人不在。

這不影響他的決心:必須拿下《功甫帖》。底價30萬美金,劉益謙最后以電話競拍的方式,以822.9萬美元(約5037萬人民幣)如愿拍下。

劉益謙事先咨詢了十幾位專家,全是市場派人士。絕大部分專家認為:《功甫帖》值得擁有,盡管它只有九個字,卻是蘇東坡存于民間的惟一墨寶。

12月21日,上海博物館的三名研究員鐘銀蘭、單國霖、凌利中,在《新民晚報》上公開聯合指認《功甫帖》并非真跡,而是后人“雙鉤廓填”出的偽本,應該出于道光四年到同治年間。所謂雙鉤廓填,指的是先勾出筆畫的邊緣,再將內部上墨填滿,屬于最低級的偽造手法。

2014年第一天,《新民晚報》又用三版的篇幅,刊登了上博研究員兩篇詳細的研究報告。結尾意味深長:“本文所析《劉錫敕》、《功甫帖》兩件鉤摹偽本……更從一個側面折射了晚清商賈為追逐利益而無技不施的狡獪。”

拍賣界立即炸開了鍋。蘇富比方面“表示驚訝”,不久也拿出一份研究報告,反駁上博的說法。

2月18日,劉益謙把《功甫帖》帶到北京驗明正身。這一趟之后,“基本上就沒爭議了”。他口氣篤定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但就在龍美術館(西岸館)開館之前兩天,3月26日,上海博物館再度在大眾媒體上發表研究報告,列出了“非真跡”的新證據:對照最新找出的鑒藏文獻,劉益謙的《功甫帖》,少了應有的兩位藏家的五枚印章,現有的四枚也與記載不符。

《功甫帖》在劉益謙數千件的私人藏品中,既不算最貴,也不算最“國寶”,但三個月“真偽之辯”下來,名氣大增,“毫無疑問成了鎮館之寶”,龍美術館執行館長黃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最終,美術館把《功甫帖》和其報道放在一起,做成了文獻特展。王璜生發現,效果“有點像《蒙娜麗莎》,大家都爭著看”。

觀眾問個不休:到底真的假的?

“‘到底是真是假’把書畫鑒定描述為一種客觀事實,實際上鑒定是主觀意見,即使專家也無共識。”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龔繼遂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一兩個月前,他就不再看關于《功甫帖》的“學術爭論”。真偽之爭并非《功甫帖》爭論的實質,爭論真正的原因在真偽之外。

陰謀論滿天飛

三個月來,“看真”和“看假”自動形成了兩個陣營。

大批藏家、拍賣界人士一邊倒地支持“真跡說”。體制內專家則傾向于看假。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傳席畫國畫,也做收藏,他看了上博和蘇富比的研究報告,判斷《功甫帖》“多半是假的”?!稏|方早報》藝術評論主任顧村言,身為蘇軾書畫的愛好者,第一眼就覺得《功甫帖》缺乏蘇軾的神采。

學術派專家和市場派人士的鴻溝是天然的。

“學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