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沒誰一統江湖了” 文物鑒定專家是怎么回事

養成鑒定大師的時代已一去不返?!安┪镌吼^員按國家規定不能進行個人收藏,而徐邦達那代人,大多是世家舊族,臨習過畫,有收藏購買的經驗,這是他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blockquote>

責任編輯:李宏宇 朱曉佳 袁蕾 實習生 劉維

2014年4月8日香港蘇富比春拍,劉益謙用2.8億港幣拍下了“明成化斗彩雞缸杯”。1949年香港藏家仇焱之以千元港幣購得此杯后,1980年、1999年,“雞缸杯”兩次在香港蘇富比被拍賣,后一次拍出的價格是2917萬元港幣,在當時已經是“天價”。行內公認眼光最好的,是“販子”們。 (CFP/圖)

鑒定的誘惑

陳傳席很早就給人鑒定字畫。過去他“以貧困為光榮”,誰找他寫文章證明真偽,給錢,倒覺得是侮辱他。

1993年中國的文物交易開始合法以后,他漸漸意識到,“你貧困潦倒,別人卻用你的文章來賺錢,這不合適。”他順應市場潮流,開始幫人鑒定、寫文章,收費。

最早幫人鑒定一幅署名黃賓虹的畫,寫篇文章,一千多塊錢。后來,請他的人出價越來越高,找他的也形形色色。“鑒定費”沒有定數,還得看作品,作品價高,鑒定費也就高。

最貴的一次,幾個民間藏家集資近1億人民幣,買了一件號稱是北宋某著名畫家的作品。藏家中的一位找到陳傳席,拿出一大堆資料,“真是多,古籍上的記載、史文上的記載,還有檔案上的記載、印章的記載,真是下了功夫,專家找也要花十幾年”。

藏家請陳傳席寫篇文章,證明這件是真跡,他們準備了2000萬,其中1500萬給陳傳席,另外500萬打算再找兩位權威人士。

“如果是真跡,賣十個億不成問題。”陳傳席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結果發現是假的,“股份最大的那位把別墅都賣了,他知道了恐怕會自殺”。

陳傳席最后寫了篇文章,證明這不是真跡,但可稱作同一流派的老作品,“潤筆”從2000萬減到了200萬。

“有人出錢讓你把假的講成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