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20140410)
責任編輯:史哲 蔡軍劍
校長有心即可為
回應“有為方能無憾”
2014年4月3日《南方周末》讀者來信
平常與同事交流,發現與“根叔”所見略同者蠻多。只是普通教師難有發揮的空間,但校長就不同了。只要有心,校長還是有很多可為的空間。比如,要辦一個“開放的”開學典禮,校長也可以摒棄官式話語和拘謹的儀式,采用其他更合宜的選擇。早在1983年,深圳大學創校領導羅征啟先生就這樣提醒當時的師生:稱呼校內所有干部一律不得冠以其職務,譬如某某校長、某某處長等,統一稱為某某老師。他讓學生參與管理食堂、宿舍,學生可以根據生活習慣自行組合、選擇舍友;學校的輔助管理崗位如圖書館值班員、機房值班員,要按比例提供給學生作為勤工儉學崗位,讓學生通過自主、自治實踐培養獨立思想……你看,存心去做也就多少能推動一些,有為者亦若是??!
廣東?吳向陽?深圳大學副教授
各部門放權了嗎
回應“未來三年需有突破性的改革”
2014年4月3日《南方周末》大參考
經常在新聞上看到,行政審批取消了多少項,行政權力下放了多少項。我所在的鎮近幾年來先后獲得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和全省“四化同步”試點鎮等稱號,理應在行政體制改革上先行先試,但是,我看到的是工作體制上的照舊,鎮政府承擔的事權、責任與權力嚴重不配套,上面只要鎮干部做事卻舍不得下放執法權。比如,安全生產管理,鎮政府沒有執法權,執法權在區安監局,但出了安全事故,區政府追究的是鎮長和分管負責人的責任。鎮安全生產監管站對違規生產的企業只有一千元的處罰權,一千元對老板來說根本不算什么,對他們起不到約束的作用。還有環境保護、城鄉管理等一些工作也都是這樣,鄉鎮沒有執法權,但出了問題,上面都要拿鄉鎮干部問責。
湖北?馬先禮?鄉鎮干部
剁個指頭可以
回應“臺州:強捐是一場‘誤會’”
2014年1月23日《南方周末》環境
應該說,現在地方政府還是很重視輿情,懂得回應公眾關切的。像最近網上流傳的諸暨市委辦文件,主要內容是369萬捐款遠遠落后于兄弟縣市,對市委組織部、諸暨日報社在內的單位予以通報批評,就引起大家的關注。
記得“五水共治”伊始,杭州地區尚未開始捐款。南方周末稱臺州發文把廳、副廳、處、副處等級別的官員,分別標以三四千到七八千的額度。當時看到報紙,說心里話,我們非常感謝這個報道,因為這會對領導決策有個參考。果然,杭州市捐款時就沒再發文件,而是采用手機短信形式;另外,額度也小了,我們區管干部300-400,市管干部是600-800。雖然也是“被自愿”,但感覺好多了,相當于“要我胳膊不干,剁個指頭可以”的心理。
杭州?易議?中共黨員
乘客候車時沒個座
2014年4月7日,從北京西站乘車,發現候車室又有“新變化”,候車室分成了4個功能區:1.商品售貨區,長長一排;2.高檔乘客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桌、椅、茶、飲齊全,空間寬松;3.中檔乘客區,是一個寬松的開放區,圓桌、靠背椅,相對休閑一些;4.一般乘客區,成排連線座椅,人挨人,背靠背。
看整個候車室,一般乘客區只占候車室總面積一半多一點。趕車的人到了候車室真是一座難求,只能站著等車,而一部分乘客的休閑地則占據著較大的候車空間。北京西站是人流涌動之地,何必把乘客分成三六九等、把車站經濟利益放于最高位置?車站最根本的功能是方便更多乘客,讓乘客候車有一個歇腳的地方,比喊一百句動聽的口號強啊。
河南新鄉?劉尚?市民
“自由”脫敏了
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包括了“自由”、“民主”等。就拿“自由”來說,過去一直給它貼上資產階級的標簽,被誤讀為“自私自利的極端個人主義”,以至于一些國人把“自由”當成了敏感詞。如今“自由”脫敏了,不禁讓我想起北大教授楊辛題泰山的詩句:“呼吸宇宙,吐納風云;海天之懷,華夏之魂。”壯哉斯言!沒有呼吸宇宙的開放氣度,何來吐納風云的大國地位?沒有海天之懷的寬闊心胸,何能鑄就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魂?要我說,這24字的核心價值觀也頗具“海天之懷”。我們要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更進一步地,要使之固化為釋放全體公民創造活力,讓各族人民過上有尊嚴生活的現代制度。
貴州?史開來?省教育廳處長
假日安排多點文化思維
清明節放假安排(2014年4月5日—7日),似乎僅僅是為了放三天假。為什么不能是4日-6日三天,讓5日清明前后各占一天呢?這樣更便于人們歸鄉祭掃。因為清明的前一兩日在不少地區是寒食節,而這些地方祭掃等活動主要還在寒食這一天。
安徽?王禮正?省糧食局公務員
“你們得安心學習”
我是一名住校生。學校禁止學生帶手機,宿舍內也無座機。我平時都去校園里的書店給家人打電話,也常在書店內買報紙,這幾乎是我走出題海、了解外界的唯一渠道。近來,小書店突然就要關閉了,校方對此的解釋是,“你們得安心學習”。關閉書店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不便,我就向老師說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老師能幫忙向學校反映意見。老師只是說,“為什么其他的住宿生都可以適應,你卻不能適應?”
是的,我不能適應。為什么我要適應呢?為什么學校就不能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呢?我希望有一天,學生的聲音不再微弱,學校的聲音也可以讓人信服。那樣,即使規定再嚴苛,我想我們仍舊能夠理解學校的良苦用心。
山東?王躍祺?淄博六中高二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