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沒有終點的傳承
從蔣玄佁到邢同和,再到新一輩的邢恩戈、蔣瓊耳,跨越時代的藝術熏陶,成為了連接這個藝術世家幾代人的樞紐。
從蔣玄佁到邢同和,再到新一輩的邢恩戈、蔣瓊耳,
跨越時代的藝術熏陶,成為了連接這個藝術世家幾代人的樞紐。
蔣瓊耳 國際知名設計師,創作領域涵蓋現代繪畫與平面設計、室內、首飾、家具等諸多設計領域?,F任“上下”品牌CEO兼設計總監。
“上下”巴黎零售空間
蔣瓊耳 國際知名設計師,創作領域涵蓋現代繪畫與平面設計、室內、首飾、家具等諸多設計領域?,F任“上下”品牌CEO兼設計總監。
1 外公蔣玄的畫掛在蔣瓊耳家中最顯眼的位置:一幅廬山風景,一幅荷花—那是母親送給蔣瓊耳的結婚禮物。
蔣玄怡,中國書畫名家,長于繪畫,亦精通詩詞、篆刻、書法。他早年留學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歸國后師從徐悲鴻、潘天壽,并與同學李可染、孫青羊等交往甚密。他還曾為魯迅塑像,和郁達夫、茅盾、傅抱石等文壇巨匠交往頗深。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是最早留學海外的中國藝術家之一,也是最早把西方油畫藝術引入中國的藝術家。
蔣瓊耳三歲那年,蔣玄離世。自此以后,年幼的蔣瓊耳便一頭扎進蔣玄留下的畫作、印章、書法、考古書中,尋覓外公的藝術足跡。“都說‘畫如其人’。每件藝術品都是對藝術家的人格品質、力量、為人處世的最好體現”,這些作品給了蔣瓊耳一個重新認識外公的機會:“外公儒雅沉毅,且勤勉專注、學貫中西,這是我一輩子可能都無法達到的境界。”
蔣玄晚年百病纏身,卻依然勤勉用功,有時一天甚至作畫十六個小時?;蛟S知道自己即將離開,蔣玄給蔣瓊耳和哥哥邢恩戈親手撰寫下一本故事書,類似《伊索寓言》,講人生體會。至今,這本陳舊的小書還在家中被妥善保存著。蔣瓊耳和哥哥準備將這本小書配上自己畫的插圖一同出版,和更多的孩子分享來自祖輩的溫情和教誨。
2 蔣瓊耳的父親邢同和是蔣玄的得意門生,同時也是當今中國著名的建筑師。他設計的上海博物館、上海外灘風景帶等多個建筑,至今仍被譽為將時代精神與民族傳統、現代技術與歷史文化有機結合的中國建筑設計代表作。
蔣瓊耳和父親邢同和的關系,“先是朋友,后為師徒,再為父女”。早在蔣瓊耳留學期間,父女倆就曾一起合作設計了陳云紀念館。這是這對父女僅有的一次合作,過程卻出乎意料地順利。“創作沒有對錯之分。我們之間能自由地表達各自的想法。”蔣瓊耳認為,是一拍即合的默契減弱甚至磨滅了本來可能出現的觀念沖撞。
蔣瓊耳的哥哥邢恩戈,大學起留學美國學習建筑設計,近年回國發展,算是真正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外公是書畫名家,父親是建筑大師,兄妹倆一同在藝術世家的熏陶下成長,與藝術的關聯也越發緊密。
蔣瓊耳六歲時,便和哥哥拜入國畫家程十發與書法家韓天衡的門下,成為兩位大師的關門弟子,開始系統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他們不僅僅是教授書畫知識和技巧的老師,更重要的是,他們教會我做人。”
程十發和韓天衡時常給年幼的兄妹倆講授做人的道理:要成就一個好藝術家,好的書畫技法是必然,但更重要的是人品。“當時我們年齡小,很多故事不一定聽得明白。但這是一種熏陶。盡管我們沒有大徹大悟,但這些思想就像潺潺流水,潛移默化地影響、指導著我們如今做人的準則。”
3 “看關于西方文明的幻燈片,與坐在勒·柯布西耶的廊香教堂里親身體會、流淚,感覺完全不一樣。”2000年,蔣瓊耳從同濟大學畢業,沒有走上家人期望的美國留學之路,毅然決定留學法國。
藝術之都的浸染,為蔣瓊耳打開了一扇門,“偉大的藝術品是承載著情感的”。蔣瓊耳開始反思中國制造與傳統藝術之間的關聯,學會以中國視角接納國際藝術。而家學的深厚,也給予了蔣瓊耳騰飛的自信。
留洋歸國后,蔣瓊耳舉辦了多次藝術設計展覽,在知名建筑設計公司任過負責人,也自創了享譽國際的“瓊耳唯品”藝術首飾。2006年,愛馬仕邀請她為上海專賣店設計櫥窗,蔣瓊耳在“與愛馬仕共舞”的設計主題中,大膽用水墨線條,表現出翩翩起舞的印象派舞者。
一年后,她與愛馬仕全球首席執行官在晚宴上碰面,“理想的共鳴、為人處事方式的共鳴和價值觀的共鳴,讓我們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兩人一拍即合,當即決定打造煥發中國傳統精神的品牌。就這樣,蔣瓊耳關閉了自己的創意設計廊,與愛馬仕合作創建一個體現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品牌—“上下”。
上接傳統,下啟未來。這個傳統,既有家族傳承的中國藝術土壤,亦不拒歐美的藝術富礦。蔣瓊耳周旋其間,開始拓展屬于個人的設計王國。
4 中國傳統手工藝和現代生活的結合,是蔣瓊耳創造力的根源所在。“要真正實現傳統手工藝的復興,關鍵是要給予傳統手工藝新的市場。”在蔣瓊耳看來,傳統手工藝品目前只能作為收藏品或紀念品,起裝飾、欣賞或者把玩的功能,無法運用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希望提供一個市場,把傳統手工藝通過當代設計賦予新的實用功能,與日常生活發生關系??梢源?、可以戴、可以用,年輕人才會渴望擁有它。”
蔣瓊耳試圖重新建立傳統手工藝和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設計師有想法,但動手能力不強;手工藝匠人技術過硬,但創新意識較弱。”因此,在接觸一個新的手工藝之前,蔣瓊耳會帶領團隊先對這項工藝的歷史、技術進行一系列的調研學習。然后從中尋找到其與現代生活相契合的點,與傳統手工藝匠人交流設計想法,探索可行性。
從調研策劃到成品生產,中間有無數次交流、演繹、試錯、改動與調整的過程。而將一項手工藝改進到能小批量生產,時間刻度往往以年記之。以竹絲扣瓷工藝為例,每一年,蔣瓊耳和設計團隊都會試圖在原先的傳統工藝基礎上,用新的形式和創作,設計出超越上一年的產品。傳統的竹絲扣瓷編法,是一根經篾一根緯篾,單根竹絲編制。經過和研發、設計團隊的探討,工藝師們發現兩根竹絲交叉行走的“雙線交叉走絲”法立體效果更好,于是便將竹編的經篾和緯篾都增加到兩根,以求被握在手中時更好的質感。
傳統手工藝人幾十年來的經驗使得他們容易隨性而為,蔣瓊耳和研發團隊則要確保竹編時每個經篾、緯篾之間的空隙都是均勻的、不能有絲毫差別,幾近完美的細致要求,讓工藝師們的工作效率從一天可以編好幾個茶具延緩至三天才能編出一個杯子。
傳統手工藝人多年編織竹絲扣瓷的經驗,也給設計團隊帶來很多新的靈感。剝去竹絲扣瓷茶具的竹編外殼便會發現,被竹編覆蓋的部分比原本露在外面的瓷器部分稍稍凹下去了一點。“這個凹面最初是沒有的,是工匠們建議把這個凹下去。”有了略微的凹陷之后,倒扣上竹編的部分便和裸露在外的高溫白瓷保持在同一個平面上,摸上去少了突兀感,感覺更加渾然一體。
更讓人意外的是,有些工藝早在“上下”剛創立時就被列入了蔣瓊耳的研究范圍,但到現在,還沒有任何一項成品出現。“還沒出成品,就是覺得我們還無法將這項工藝的精妙之處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希望最終的成品不僅僅是時尚,不僅僅是消費品,我希望它能往深度走,成為可以流傳至未來的東西。”
“上下”品牌海報中,蔣瓊耳讓外婆穿上了自己的創作品。
“上下”策劃的“傳承與情感”展覽中,蔣瓊耳用“盒子”的概念,記載了記憶中平凡而珍貴的片段和瞬間。
展覽中,蔣瓊耳還展出了母親和外公外婆的合影。
5 時間比金錢更加寶貴。在蔣瓊耳手中誕生的,就是比奢侈品更貴重的物品。2007年創建至今,六年半的時間里,“上下”只開了三個零售店。這種速度,似乎與傳統觀念中的成功商業模式大相徑庭。蔣瓊耳坦然面對周圍人的詰問,她承認有些事情比想象中的長,但不能因為追求時間而忽視品質,“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這是一個自然規律。如果故意把時間縮短,是違反自然規律的—特別是當你在做的是與手工藝、傳統生活方式有關的事。”
如今,蔣瓊耳仍把自己定位為一名探路者,透過自己打造的手工藝品,世界將會看到當今中國,有優雅、精致的一面。“通過當代設計將中國傳統美學、傳統生活生活方式融入到21世紀和未來”。
蔣瓊耳不愿意用品牌的銷售額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否。“如果五十年過去,我們這代人不在了,‘上下’還在;手工藝老師不在了,但工藝得到了傳承。那樣,我才可以驕傲地說,我成功了。”
孟子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一個藝術世家,傳承至第三代,還能不斷取得成就,定是有一些品質或者細節,融進了家族血脈中,使他們在創作過程中,受惠不盡。從蔣玄到邢同和,再到新一輩的邢恩戈、蔣瓊耳,跨越時代的藝術熏陶,成為了連接這個藝術世家幾代人的樞紐。而超越時間、地域、年齡的界限,貫穿于這個家族中的,則是一脈相承的、承上啟下的價值觀—“愛、樂觀、創造力”,蔣瓊耳說。
回首已是百年身。蔣瓊耳三代人的生命歷程中,都曾致力于將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進行融合。外公蔣玄把西方油畫藝術引入中國;父親邢同和的建筑作品則以現代技術和歷史文化的有機結合而著稱;至蔣瓊耳,也是用西方和現代的方式,打造傳承中國傳統美學的“實用藝術品”?;蛟S,這也是家族的一個隱性基因。
蔣瓊耳說她的生活歷程走得很順,現在所做的事看似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但本質是受到良師益友和家族的影響:“他們教給我智慧。這些智慧通過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我。”這讓她從未忘卻初心,讓她在光怪陸離的物質社會中變得坦蕩,對名利沒有追逐之心。
這些智慧被蔣瓊耳運用在自己的生活和事業中。她愿意忍受孤獨,有節奏地一步一步往前走。“這是一個沒有終結的旅程。不是說火車從上海開到巴黎就結束了。哪怕以后我不在了,下一代還得把這輛車繼續往前開。”
蔣瓊耳為“上下”打造的海報中,還邀來自己的家人一同演繹家族與傳承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