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玩】“復制”古越國

紹興,古稱會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早在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踐即在紹興建越國都城,至今已兩千五百余年。從小耳濡目染的孫海芳,對古越文化有著一種不同一般的感情,很早便對集郵和書畫有著濃厚的興趣。198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孫海芳見到了制作精美的越窯青瓷,這給他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在感嘆越國先民的超凡智慧之余,開始了他的收藏事業。孫海芳說,他的收藏定位,就是要收藏能夠體現紹興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當時最高藝術成就的古代藝術珍品。

從人民警察到民營企業家,引領藏家孫海芳前行的是兩千多年的古越文化之光。

紹興越國文化博物館 (受訪者提供/圖)

紹興,古稱會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早在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踐即在紹興建越國都城,至今已兩千五百余年。從小耳濡目染的孫海芳,對古越文化有著一種不同一般的感情,很早便對集郵和書畫有著濃厚的興趣。198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孫海芳見到了制作精美的越窯青瓷,這給他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在感嘆越國先民的超凡智慧之余,開始了他的收藏事業。孫海芳說,他的收藏定位,就是要收藏能夠體現紹興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當時最高藝術成就的古代藝術珍品。

隨著收藏事業的不斷發展,孫海芳越發感覺僅靠每月的工資和家人的幫助根本不足以支撐日益龐大的收藏開支,于是,他于1994年毅然辭去公職,下海經商。經過一番打拼,孫海芳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

有了資金的支持,孫海芳成功地收藏了一件又一件藝術珍品。如今,孫海芳的個人藏品已有六千多件,包括有越窯青瓷、青銅器、會稽銅鏡、金銀器及玉石等,其中級別達到國家一級文物的藏品就有三百多件。

經過五年的積極籌備,孫海芳的紹興越國文化博物館于2007年10月23日正式開業。博物館主體展示面積達3800平方米,分為越窯青瓷、會稽銅鏡、古越兵器、金銀玉石四大系列,分別展示了從西周到南宋各個時期的越窯青瓷和會稽精品,春秋戰國時期的古越國兵器以及春秋戰國到唐代的金銀器及玉石等千余件藏品。

 

東漢“周仲”神人車馬畫像鏡 (受訪者提供/圖)

越王戈和兵馬俑

走進越國文化博物館,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2500多年前。數千件藏品分門別類地陳列在櫥窗中,訴說著無聲的歷史故事。

在孫海芳的眾多藏品中,不乏精品、珍品,其中春秋越王允常戈和唐越窯青瓷俑(一套28件),更可謂是國寶級藏品,也是孫海芳最喜愛的藏品之一。

1993年,孫海芳得知有個朋友將兩件好東西轉手賣給了一位廣東人,于是便趕忙趕到這位買家入住的酒店,在大堂里足足等了兩個小時,直到那人出現。孫海芳說,“當時我見到買家后便要求看那兩件東西,他開始并不愿意,在我再三要求下,他帶我進了房間,拿出兩件東西給我看。一件是春秋晚期越國開國國君允常(勾踐之父)之戈,工藝精湛,保存完好,戈上刻有十二字銘文,記載了越國先稱王,然后輔助徐國稱王而做了這件兵器,具有極高的收藏和研究價值。“

另一件是春秋時期的一個青銅神獸小鼎,只有拳頭般大小,非常精美。于是孫海芳便要求對方把這兩件東西留下,“開始他有所顧慮,在我再三要求并答應替他保密的情況下,最終以96萬元的價格購得這兩件寶物。1996年的時候,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曹所長找到我,仔細看了這件越王戈后告訴我說,‘越王允常之戈,目前世上僅存兩件,還有一件在澳門收藏家蕭先生手上,刻有38個銘文。’后來,我特意去澳門蕭先生那看了那件越王戈,也曾試圖說服蕭先生轉讓,但未能如愿以償。”

曹所長告訴孫海芳,這件藏品不僅罕見,且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曹所長還問他有沒有比較好的青銅器,這令孫海芳非常自豪。他拿出一件青銅小鼎,直徑、高度八公分,工藝精細。這件青銅鼎上的紋飾,描述了越國開國君王允常如何治理國家,上面的龍紋對研究當時的社會文化有著很高的價值。

收藏路上,孫海芳經歷的千轉百折不止這一件。孫海芳珍藏的寶貝是十幾件唐代兵馬俑,在2002年花一百多萬買下的。孫海芳聽說香港藏家手中有幾乎一樣的藏品時,心里很急,想知道對自己有沒有影響,于是很快聯系到了香港收藏家。電話里,他希望能親眼看看這些寶貝,對方欣然應允。

孫海芳第一時間飛到了香港,當看到這四個活靈活現的兵馬俑時,他愣住了:香港藏家這些兵馬俑只是造型上有區別,制作原料、工藝和他手中的那幾件完全一樣。分明就是一套東西。

看著這些寶貝,孫海芳很激動:“一個是信使俑,一個是武士俑,還有使節俑和炊事俑,跳舞、唱歌的俑也有。而我手上有一個將軍王,還有文官俑、武將俑、執法俑。”孫海芳一心想買下這些兵馬俑,便與香港藏家商量,讓他出個價錢。

可是,任孫海芳磨破嘴皮,香港收藏家就是不肯賣給他。孫海芳滿心遺憾地回到家里,但那些寶貝在他腦海中總是揮之不去。他每天茶飯不思,琢磨著怎樣得到這些寶貝。這些藏品究竟有什么魔力,讓孫海芳這樣魂不守舍?原來,這批兵馬俑出自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之一,越窯。

越窯從春秋到宋朝,延續燒制了兩千多年,其燒制的青瓷明徹如冰,溫潤如玉,色澤青中帶綠。

經過查閱資料和請教專家,孫海芳得知,這套兵馬傭制作于唐代。它不僅是青瓷中的代表,更是研究唐早期政治與社會的極為罕見的實物史料。在唐早期,唐王朝雖然統一了全國,但地方諸侯勢力還未消除,在當時,每個地方勢力就像一個小朝廷,宮廷禮儀一應俱全。這套兵馬俑反映的就是這些小朝廷內政外交的情景。

孫海芳十分了解:“這套兵馬俑作為青瓷,可稱為青瓷的代表。它不僅把青瓷的一些制作工藝運用到反映社會政治風貌、歷史風貌的作品中,其釉色也變得更加精美,制作工藝更加精細。”孫海芳原來認為自己收藏的十五件兵馬俑是絕無僅有的,但是沒想到香港收藏家手里還有十三件,和他的藏品正好是一套。他深知這套兵馬俑的價值,日思夜想怎樣得到那13件。于是,他開出了260萬元高價。

當初孫海芳收藏這15件兵馬俑才花了一百多萬元,現在卻要花260萬元收藏另外13件東西,這令身邊的藏友很不理解。面對誘人價格,加上孫海芳一次次誠心誠意的溝通,香港收藏家終于答應賣給他。

2003年7月,香港收藏家派人拿著藏品來到浙江紹興。孫海芳甚是興奮,可是當他打開包裹,臉上的笑容頓時僵?。?ldquo;只有九件俑,四個騎馬俑并沒有拿過來。”孫海芳立刻打電話詢問香港的收藏家,香港藏家回復說因為非常喜歡這些東西,想再多留一段時間。

雖然身邊所有人都覺得孫海芳是被人涮了,但孫海芳卻不以為然,他覺得自己已經是奪人所愛了,即便用260萬元只買這九件寶貝也是物有所值,何況香港收藏家答應遲早會把另四件兵馬俑交給他,他并不擔心。很多收藏家,經常會為了喜愛的東西不惜血本。但有所不同的是,孫海芳并不是一個專門搞收藏的人,他是一位企業家。

就這樣,直到2007年8月,博物館開館在即,這位藏家才依依不舍地將這最后四件兵馬俑交給孫海芳。為表示對香港藏家的感謝,孫海芳又追加了250萬元給對方。

孫海芳介紹說,“這套青瓷兵馬俑是迄今為止國內外發現的數量最多、品種最全、工藝最精的越窯青瓷兵馬俑,有迦陵頻伽圖騰、有將軍王、文臣武官、內侍(太監)、歌伎、侍俑、樂俑、門衛俑、執法俑、騎馬信使俑和少數民族文臣俑等,還有一身異族服飾、腰懸香囊、短劍的東洋使節俑,內政外交一應俱全。在唐早期,唐王朝雖然統一了全國,但帶有地方割據勢力性質的諸侯遠未消除,這些勢力稱雄一方,并敢于按照中央宮廷禮儀行使行政權力,這套兵馬俑可以說就是一個實證,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對研究唐代的政治制度與越地風俗等也有很高的價值。”

春秋三粞神獸鼎 (受訪者提供/圖)

北宋 越窯瑞獸脈枕 (受訪者提供/圖)

西晉羊尊 (受訪者提供/圖)

春秋晚期越王戈 (受訪者提供/圖)

銅鏡開啟收藏大門

孫海芳迷上收藏,正是從一面銅鏡開始的。是這面銅鏡讓孫海芳走上了一條不同尋常的淘寶之路。

某天,他在朋友家無意中看到一面鏡子。孫海芳一看到這個銅鏡,立刻感受到它對當時心靈的“一種沖擊”。孫海芳從朋友口中得知這是一面東漢會稽銅鏡,直徑僅22公分,上面有四幅圖案,生動地記述了春秋時期,伍子胥力諫吳王夫差,不要把越王勾踐放虎歸山的歷史故事。

孫海芳從未想到,一件小小的銅鏡竟能承載如此厚重的歷史,他對這塊銅鏡愛不釋手。孫海芳看著精美的銅鏡,立刻就想擁有它:“我向朋友問價,朋友說五千塊。五千塊相當于幾年的工資。”

上個世紀80年代,一個普通職員每月工資才幾十元。當時的5000元,無疑是個天文數字??蓪O海芳就像著了魔,不僅拿出自己多年積蓄,還向父母借錢,終于買下這面銅鏡。在當時,此舉可謂玩物喪志、消財敗家。

孫海芳怎么這樣癡迷呢?在買銅鏡之前,孫海芳就是個明清字畫迷。他最喜歡清代畫家任伯年和趙子謙的作品:“他們的畫,京韻味比較濃,構思構畫構圖布局方案都十分精細。”而這面銅鏡的工藝,和明清字畫的準確造型、細膩筆觸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引發了孫海芳的思索:“這兩種出自紹興的藝術品如此精雕細琢,是否和當地古越文化有必然的聯系?”此后,孫海芳一頭扎進對古越文化的探尋中。在春秋戰國時期,由于越國的建立越文化開始發源,紹興就是古越文化的核心地點。古越文化的瑰寶,便體現在越窯青瓷、越國兵器、會稽銅鏡,金銀玉石這四大方面。

一面銅鏡,讓孫海芳走入古越文化寶藏,從此他迷上了古越文化的收藏,只要看見好東西就要把它買下來。

雖然孫海芳總是為收藏一擲千金,可也心里清楚:必須把企業做好,才能有更多的錢去收藏品。為了更好地打理企業,他請來職業經理人。

隨著藏品的增多,孫海芳在家附近建起兩個大倉庫,專門存放藏品,下班以后,不管多累,孫海芳總是一個人到藏品陳列室,細細把玩研究這些藏品。

孫海芳看著藏品,心中很多感慨:“這個東西就像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人的生命很短暫,只有與這些文物交匯在一起的時候,才覺得自己的生命延長了。”

隨著收藏知識的積累,孫海芳在紹興的名氣越來越大,甚至成為當地收藏界的領軍人物。孫海芳對一些藏品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這件春秋時期的幾何紋青銅蓋盒,像青瓷、銅鏡、兵器一樣反映越文化精細的一面。但各種紋飾布置得過于精美,組成了器物之后容易造成精細有余、霸氣不足的感覺。”

博物館就是古越國

孫海芳下海經商22年,幾乎把掙到的錢都花在收藏上,為了收藏,這些年他花費上億,藏品達到五千多件。然而,2005年的某天,他突然不淘寶了,竟要用企業所有的現金買一塊天價地皮。

原來,2005年紹興市政府準備在東接沈園、西接魯迅故里的地方,劃出12.68畝的土地,面向社會招標文化項目。孫海芳聽到消息很興奮,這些年來,隨著藏品越來越多,他也開始想給自己的藏品安個家,建個博物館。然而,企業目前正處于發展的上升期,非常需要資金。孫海芳為買地四處籌錢,因為壓力巨大而徹夜難眠。身邊所有人都反對他的做法,但遠在英國留學的女兒,卻給了他最大的安慰。孫海芳的女兒打電話說,“爸爸我知道你最近資金緊張,我現在打工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女兒的言語給他巨大的力量,他當時下定決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難,一定要建成博物館。

2007年10月,總建筑面積21000平方米的越國文化博物館終于建成開館了,館內藏品近5000件。博物館使個人的收藏變成大家的欣賞,孫海芳才覺得自己完成了一件大事。

孫海芳建成博物館,對紹興文化弘揚發展貢獻巨大:“買文物、搞收藏、辦博物館,我認為這才是最大財富的追求。我們的財富扎根于文化之中,只有用文化財富才能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越文化養育著紹興人,兩千五百多年里,每一個紹興人通過這種文化的熏陶,感受它的榮耀,享受它的潤澤。”

紹興越國文化博物館 (受訪者提供/圖)

[對話孫海芳]

博物館是收藏的最高形式

記者:你為何鐘情收藏古越文化的相關古董?

孫海芳:我是古越的后裔,對古越文化的熱愛與生俱來??粗鵁o數古越文化珍品被人隨意倒賣,我怎能袖手不管?盡我全力,將那些古越珍寶留在它們的誕生之地,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正是起初這種樸素的想法,促使我堅持收藏事業,直到今天。雖然甘苦備嘗,但我始終無悔。

記者:創辦博物館的初衷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孫海芳: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文物的生命可以是無限的,通過這一件件反映古越文化精髓的藝術珍品,使人們能在有生之年穿越歷史,從先人的智慧中汲取養分,修煉自我。創辦越國文化博物館,將這些藏品集中展示,能夠使更多的人欣賞到這些古代藝術珍品,提升人們的文化涵養和藝術欣賞水平,也使更多的人了解、認識紹興。了解歷史離不開實物的支撐,有了這些東西,更能反映越國文化的真實性。創建博物館才是收藏的最高形式。將藏品鎖入密室,留與子孫,那只是一種狹隘的收藏觀。

記者:你認為民營博物館應該如何尋求發展呢?

孫海芳:可以發展與文化相關的產業,這些收入也可用于補助博物館的運轉費用,使博物館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但是,我并不打算靠博物館來贏利,我只想為文化事業做點貢獻,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古越文化的精髓。

記者:收藏的過程當中,有遇到什么失敗的經歷嗎?

孫海芳:我也是交過不少“學費”的。有次湖北一個賣家給我送來一面漢代車馬鏡,我粗看了一下,認為是好東西,便當場支付10萬元,將其買下。哪知,晚上我再細看的時候,才發現是個仿品。有了這個教訓,更加激勵我努力學習,深入鉆研。

孫海芳 國內著名收藏家、紹興越國文化博物館館長 (受訪者提供/圖)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