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七七事變”70周年,以寬容之心,還是繼續仇恨

日本之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民族感情的重要性,它們真的是“魚”與“熊掌”的問題嗎?
第一爭議:紀念“七七事變”70周年,以寬容之心,還是繼續仇恨


200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0周年紀念日,攝影作品“歷史的見證”在盧溝橋石獅子下方展出,這些石獅子和戰爭受害者曾經見證了當年的激戰場面。 吳長青 / 攝


    時隔兩年,關于中日關系的討論再次躍出紙面。這次挑頭的是上海大學教授葛紅兵,他在博客上發表網文《中國:你應該如何紀念二戰》,不同意以“宣仇”為主題的紀念,呼吁有關部門(如抗戰博物館)減少仇日宣傳。該文引爆了網絡,各種批評撲面而來。有人稱葛紅兵是“賣國賊”,要求葛紅兵“馬上向全國人民道歉”,還有人勸上海大學當即“清理門戶”,開除葛紅兵。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葛紅兵刪去了網文,并在博客上刊登致歉啟事:“我不是中日關系史學者……該文給許多讀者的民族感情造成傷害,我表示歉意?!?BR>    不過,葛紅兵也獲得了“新思維派”的支持。而且,他們并沒有像兩年前那樣草草收兵,而是就地迎戰。他們認為,中國需要自省,中日關系必須改善,雙方的視野需上升至新高度。

反方  反日是大多數民眾的需要和選擇
    A.在歷史問題上,日本在長時期內是不那么民主的。日本議員關于撤血腥照片的要求,主要是出于“日本要做一個正常國家”的訴求,就算有那么一點對中日友好的考慮,那也不是基于“反省歷史”的中日友好。(中國青年報
    B.中國抗戰博物館展出二戰最真實的圖片,是最好的教育。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葛紅兵說用那些血淋淋的戰爭畫面是“宣仇”,這種說法很蒼白無力。(中華網
    C.葛紅兵說不該反日,可“反日”已經成為了社會文化的一部分,社會矛盾積累的巨大道德和信仰危機,造成了普通民眾價值觀的空洞,只有通過群體性的精神慰藉,可以獲得局部的緩解。說反日一點正面意義都沒有,那是胡說八道。(博客中國
    D.和平寬容對日本右翼勢力有用嗎?對帝國主義、對侵略者一味的妥協絕沒有好下場。葛紅兵所謂的“寬容”、“和解”只能成為日本極右勢力的笑柄,淪為日本極右勢力的傳聲筒、工具。(博客網
    E.抗日戰爭勝利以后,中國軍民沒有虐待日軍俘虜,而是撫養日本遺孤,政府放棄了對日索賠。在中日關系上,中方始終以中日友好為重,真正做到了以德報怨。但一味的寬容能換來什么?歷史和現實已經給出了答案。與其說這是什么“新思維”,倒不如說是新綏靖主義。(博客

正方  共同利益是理性處理雙邊關系的基礎
    A. 在近代史中,英國、法國等也侵略過中國,但日本對中國帶來的心理上的沖擊卻是西方國家所不能比擬的。葛紅兵說得不錯,中國的歷史文化大國心態根深蒂固,不允許被一個“同文同種”的國家侵略,尤其這個國家還是自己的“文化附屬國”。這說明,其中還是民間歷史文化心態在作祟。(星島日報
    B. 葛紅兵所言“紀念二戰應以宣揚和平和愛為目標,而不應以宣仇為目標”是有道理的。崛起中精神層面出了差錯的日本民族,也是犧牲者和受害者。在高層握手之際,民間不應強化對日的仇恨。(鳳凰衛視
    C. 無論是中日官方還是民間大部分人士都認識到,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或動機,中日也無法承受所謂“必有一戰”的代價。作為鄰國,共同利益是理性處理雙邊關系的基礎。眾多的糾紛和爭端夾雜著情緒,時刻都可能擦槍走火。(聯合早報
    D. 在中國,重和諧曾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但近代以來,所謂“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文化開始冒頭。這種斗爭文化派生出的不是寬容,而是仇恨。寬容和愛的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曾經是被忽視的。(中國青年報
    E. 中日這兩個東亞民族應該超越歷史恩怨,站在亞洲現代化進程中各自民族精神現代化的高度,共同審視過去,面對未來。要不然,我們的子孫在一百年后回首今天這段歷史時,他們會為我們感到羞愧的。(文匯報

點評者說
    伴隨著安倍訪華與溫家寶訪日,中日關系終于解凍。胡錦濤說,中日友好“符合兩國長遠利益”。不過,官方和解容易,民間的心結難解。論戰雙方雖然都是從國家利益出發,但一邊認為中日關系只能是零和博弈,而無共同利益可言;另一方則立論于“中日共存互利”之上。日本對于中國經濟發展意義重大,民族感情也同樣不容忽視,但它們真的是“魚”與“熊掌”的問題嗎?這場論戰,估計還有延長賽。惟一讓人欣慰的,大概也就是對于國家重大問題,終于有了一個持續的公共辯論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