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合拍,土豪去哪兒了? 《夜鶯》案例

“中國人覺得電影是個藝術品,但法國人覺得電影是個消費品。要讓兩方面人都接受,本身就是個問題。更不要提中國市場有多復雜:大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觀眾品位完全不同?!?/blockquote>

責任編輯:袁蕾 朱曉佳 實習生 劉維

拍中法合拍片《夜鶯》,最讓導演彌勒(左一)頭疼的不是文化沖突,而是資金問題。電影找不到法國投資方,中國土豪也沒買賬。制片人寧寧幾乎投進了自己的全部家產,現在還不知道能收回多少。 (劇組供圖/圖)

哪怕四年前,法國導演菲利普·彌勒都沒想到自己會每天學中文、待在中國、和一群中國人拍一部華語電影。

2002年他的電影《蝴蝶》在法國上映,票房一般。三年后,這部電影卻在中國網絡上大熱?!逗肥遣?ldquo;治愈系”電影,講述一個老爺爺收養了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一起去山中尋找名為伊麗莎白的蝴蝶。旅程中,爺孫倆討論人生、產生親情,慢慢向讀者展示兩人背后的家庭——他們都曾有道破碎的傷疤。旅程后,傷疤愈合。

2009年,彌勒來到北京參加中法文化年,碰上北京的投資人,手里有著和《蝴蝶》差不多的預算——2000萬人民幣,又對他感興趣。彌勒開始考慮:在中國,和中國人一起拍部電影。

“我告訴我的法國朋友,我要去中國拍片了,他們嘴上說真有趣啊,心里可能還有一絲嫉妒。”彌勒滿面紅光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滿頭白發,襯衫幾乎包不住肚子,“法國人每天都在談論中國,但很少有人真的會來中國。對我來說,時間飛逝,不冒次險就來不及了。”

2014年5月初,中法合拍片《夜鶯》將同時在法國和中國公映。這部由李保田、秦昊、李小冉主演的電影,是2010年《中法電影合拍協議》簽訂后,啟動的諸多中法合拍片中的一部。

走,到法國分票房去

2010年4月29日是中法合拍電影的關鍵時間點,法國總統薩科齊訪華,法國文化部長弗雷德里克·密特朗和中國國家廣電總局局長王太華在北京簽署了《中法電影合拍協議》。協議規定,只要被認可為中法合拍片,即可在兩國均被視為“本土片”,不占進口買斷片名額,也不占用分賬大片名額——簡單說,有點像當年CEPA之后,香港電影和內地電影的關系。

對法國人來說,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機會無限;對中國人來說,冠著“中法合拍”、“國際制作”的名號,電影在國際市場上更有賣相,還能分擔國內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