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在外的人兒,回家吧

我從部隊里朝夕相處的士兵身上看到,他們讀書甚少,也沒太多概念,可是卻普遍活得比我清寧。他們比我平實,沒有我那種自以為博通中西的知識的傲慢;他們比我從容,沒有我那種遇事動輒采批判態度的道德優越感。

責任編輯:朱又可

我的浮躁不安與焦慮惶恐,發作得早。大概,十五六歲吧!古人大約這個年紀,生命多少就有個安定;這是因為他們活在一個深穩強大的文化氛圍中,浸潤一久,熏陶個十來年,約略,就有根基了。有此根基,他們一生縱有顛躓,都不難稍稍調整、定一定神,就又找到該有的神清氣寧。但是,當我成長之時,臺灣的文化氛圍,雖說比同時候的大陸好,可畢竟已不如以往;尤其,我性情本有偏差,又極早就有文藝青年的傾向,于是,便受戕更深。那時,我才初中一年級,都還沒滿十二歲,就嗜讀報紙的文藝副刊;副刊的每篇文章,我幾乎都不放過。我讀著讀著,似乎開始變得有想法;可讀著讀著,也開始染上時下文化人的淆亂與混濁。百年來,神州大地的災難與混亂,原因固然是錯綜復雜;可真要說根源,仍在于思想的惑亂;更根柢的原因,則是文化人的生命普遍不得清安。文化人常常越是不安,就越要說個不停。于是,他們大聲疾呼;于是,他們奮筆疾書。年少的我,只知虛心而認真地讀著,又哪里讀得出這些文章究竟是毒是藥?又哪里能知道讀完之后到底是福是禍?蘇東坡言道,“人生憂患識字始”;當我讀書越多,越像個文藝青年,也越自以為有思想之時,我就不免要浮躁憂思、不得清寧了。

那時,我才十五六歲,到底在不安啥,當然搞不清楚。我只知道,這樣的不安,無時稍減,與日俱增。比起其他的同儕,我似乎關心頗廣、涉獵也深;我省吃儉用,每隔一段時間,總要去書店買本所謂世界名著的那些翻譯書。除此之外,我還喜歡柏楊、李敖、胡適他們那樣的反傳統論調。在年輕人的圈子,反傳統一向都是個時尚。自覺好學深思的我,每回買書回來,總以為是滿載精神食糧而歸;殊不知,我的惶惑難安,其實也隨之而日益嚴重。到了高三,重重憂思的我,幾乎三兩天就要發作一次。每回發作,我就變得孤僻非常。每回發作,我就越來越像我心儀的那些西方哲學家與文學家。他們多半憂深難解,他們也多半不近人情。自詡有想法而孤獨的我,看著身旁的事物,似乎都變得陌生而索然;我的生活,也突然都既無意義,更沒意思。

高中畢業,我就這么帶著滿身的糾結與一腦袋的困惑,初初到了臺北。我在臺北這臺灣最西化的城市,進了臺灣每一所大學都同樣美國化的校園,看著城市的霧霾,聽著城市的噪音,既覺煩躁,又感陌生。朋友邀我一道去喧鬧的西門町,他興奮不已,我則差一點窒息。焦躁的我,有種脆弱,有種敏感,更有種神經質。我走在人山人海的西門町,一方面覺得氧氣不足、呼吸困難;另方面則覺得荒然若失、疏離寂寞。眼前西門町擁擠的時髦男女,一如學校迎新舞會上西洋搖滾樂與閃爍燈光下的人影幢幢,看著看著,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