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日記》里的蕭軍與毛澤東
毛澤東與作家蕭軍的交往,雖然常有真偽難辨的片斷文字,散見于書報之中。然而,系統、完整而可靠的權威實證,卻始終未能見到。值得慶幸的是,2013年問世的蕭軍《延安日記》一書,展示了很多細節,由此,人們便可較為清楚地了解到這段歷史。
責任編輯:劉小磊
蕭軍與妻子、女兒在延安“ 魯藝”東山宿舍(1945)。
毛澤東與蕭軍個人的單獨交談,或與蕭及其他文化人一道談話的情況,在蕭軍《延安日記》中,多達21次。這些交談,既再現了蕭軍在延安期間的思想及命運變化過程,也在一定程度上,生動而細致地披露了毛澤東在政治、文化與生活方面,一些鮮為人知的想法、觀點與作風。
毛澤東與作家蕭軍的交往,雖然常有真偽難辨的片斷文字,散見于書報之中。然而,系統、完整而可靠的權威實證,卻始終未能見到。值得慶幸的是,2013年問世的蕭軍《延安日記》一書,展示了很多細節,由此,人們便可較為清楚地了解到這段歷史。
雖然《延安日記》只是個人的視角,而并非官方檔案的解密。但是,當事人一方的即時記錄,其可信度,應該說還是很大的。
致信毛澤東要求見面
蕭軍第一次到延安,是與丁玲等人在1938年3月從山西去西安的途中,而當時,毛澤東與蕭軍之間,顯然還沒有個人的接觸。1940年6月,蕭軍第二次進入延安,并在此工作生活了五年多,直至抗戰勝利。這期間,蕭軍與毛澤東有了多次交往。
不過,蕭軍第一次與毛澤東的交往,卻并非是他初到延安之際,而是在此一年多之后。
當時,蕭軍已在延安工作生活一年多,經過親身的體會與觀察,他對延安的一些現象,產生了很多憤慨與不滿。例如,嚴格的等級制,導致了革命者之間生活水平的極大差異:普通作家每天的伙食很差,總吃小米粥、窩窩頭,營養不足且吃不飽;一個法院院長在醫院能住單間;機關總務人員常有西安搞來的香煙與食品享受,等等。而特別令蕭軍不滿的是,文藝界黨的干部,常常干預作家的寫作,粗暴地對待作家,制造一些令文化人不快的冤屈,使很多作家,特別是黨外作家感到無法在延安進行創作。
為此,蕭軍曾向中央主管宣傳的洛甫(張聞天)、管組織的陳云,數次反映過自己的意見,洛甫等人也出面解決過一些問題,但效果不大。因而,忍不住了的蕭軍,決定直接向共產黨的主要領袖毛澤東反映這些觀察與意見。他相信共產黨是要革命的,黨的領袖是不會容忍這些現象的。
于是,1941年7月8日,蕭軍給毛澤東寫了一信,請毛澤東與他談一次話,他要向毛反映自己的看法,并寄希望于毛澤東能解決這些問題。蕭軍過去從未同毛澤東有過個人接觸,他也不知道毛澤東會不會聽取他的意見,畢竟他蕭軍只是一個作家,還不是共產黨員。因而,為人性格既豪爽又倔強的蕭軍暗自決定,如果毛澤東不理睬他的意見,他就打算在10月19日延安舉行了魯迅紀念日活動后,即離開陜甘寧邊區,到大后方的重慶去,尋求適合的創作環境。
“最后通牒”
給毛澤東的信發出之后,過了一天,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派人給蕭軍送來一信,告知蕭:給毛澤東的信,毛已收悉。胡喬木并要蕭軍將他的意見,用信的方式,寫給毛澤東。
對此,蕭軍沒有照辦。
他希望看到毛澤東本人的回復,以便據而決定自己的去向。
在等待毛澤東回復的幾天中,蕭軍很為煩躁。對毛澤東沒能回復的原因,他也作了種種的猜測,例如:是因毛澤東需要時間調查;或是毛澤東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見他。甚至,他也懷疑:是否毛澤東在“端架子”、“拿身份”?
7月15日,蕭軍再給毛澤東發出一封短信,信中直接說明,他蕭軍“要和您作一次談話”的要求,如毛認為“不可能”,他就“不再干求了”。同時,他說了他準備離開延安去大后方的計劃。
蕭軍的這封信,有點兒“最后通牒”的味道,雖然文字上還是很恭敬,但其人洋溢豪氣、率性直爽的作風,的確凸現無余、躍然紙上。
固然,當過兵、打過日本人,并作為公認的魯迅弟子、魯迅葬禮總指揮,還以《八月的鄉村》而聲名鵲起于文壇的蕭軍,在當時的延安文藝界,可算是個“大腕”級人物。但是不論今日,還是當時,依常人的觀念,畢竟是一個文化人,居然向政治領袖發出“通牒”般信息,還是有點不可思議。
不過,歷史的事實卻是:一天后,毛澤東居然特派胡喬木來面告蕭軍,他患了膀痛之疾,故未及時復信,并說,過幾天后即約蕭軍接談。
兩天后,即7月18日下午,胡喬木來通知,請蕭軍去毛澤東住處,踐約與他談話。
從此,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