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橫空出世,“跨境套利”游戲降溫

對人民幣貶值最為恐懼的不是國際投資者,而是那些共同搭建“跨境影子銀行”的國內企業、銀行和香港金融機構,這一波貶值,給他們帶來了空前的壓力。不過,新開辟的滬港通試點,正試圖打開正門,變短期套利為長期投資,這為香港帶來新的機會。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4年年初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貶值約2.5%,為20年來最大跌幅。 (CFP/圖)

對人民幣貶值最為恐懼的不是國際投資者,而是那些共同搭建“跨境影子銀行”的國內企業、銀行和香港金融機構,這一波貶值,給他們帶來了空前的壓力。

不過,新開辟的滬港通試點,正試圖打開正門,變短期套利為長期投資,這為香港帶來新的機會。

2014年4月10日,內地與香港證監會聯合宣布,將在6個月內推出“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簡稱“滬港通”),這一舉措被市場廣泛認為是內地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又一個實質性步伐。

公告稱,試點初期,對人民幣跨境投資額度實行總量管理,并設置每日額度。其中,滬股通總額度為3000億元人民幣,加上港股通總額度2500億元,人民幣跨境投資總額度增加到5500億元規模。

在繼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機制之后,投資于內地股市的滬港通機制的推出,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香港金融市場也正在經歷著從“國際資本舞臺”向“人民幣國際化橋頭堡”的角色轉變。

自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中,香港金融市場一直被視為國際資本進入內地的重要“中轉站”,也成為國際投資者觀察中國內地跨境資本流動的一個重要窗口。

過去數年中,美聯儲寬松貨幣政策帶來的美元貶值,使得規??涨暗膰H資本聚集香港市場,不斷尋找在人民幣匯率和資產價格上升過程中的投資與套利機會。然而隨著近期人民幣匯率的大幅貶值,這些以美元形態存在的套利資本中,相當一部分卻意外地顯現出其源自國內資本的“本來面目”。

從某種意義而言,這一“跨境套利資本”源頭的內地化,反而為以人民幣結算為基礎的滬港通機制帶來了新的市場空間與機會。

“熱錢”虛熱

高達數千億美元規模的跨境融資,究竟是套利“熱錢”還是“正常信貸”?市場研究機構與香港金融監管當局展開“口水戰”。

年初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貶值約2.5%,為20年來最大跌幅。

人民幣匯率單邊升值的預期被打破,影響匯率波動的“市場化力量”越來越受到各方投資者的關注。

4月1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今年3月中國出口較去年同期下跌6.6%,進口更令人擔憂地下跌了11.3%,這一數據迅速被市場觀察者視為“中國經濟整體疲弱”的最新例證。

實際上,隨著人民幣的罕見貶值,加上一系列市場化違約事件的爆發,以及金融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