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蛻變成了錢 阿布沙耶夫組織前世與今生
阿拉伯語中,阿布沙耶夫意為“持劍者”。自阿布沙耶夫成立的第一天起就聲稱,“只殺士兵,不傷害平民百姓”這是該組織的基本原則。近年來,這群裹著黑頭巾的“圣戰者”,用行動表明他們是一伙“想錢想瘋了的暴徒”。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王樂
靠綁架為生的阿布沙耶夫武裝人員。
“早在阿布沙耶夫武裝組織成立前,菲律賓就是一個綁架事件頻發的國家,菲律賓有著傳統的‘綁匪文化’。”
“他們幾乎沒有什么紀律,也沒有政治目標,一些隊員沉溺于毒品。一旦有了更好的營生,這些刀尖上嗜血的武裝分子就會放下槍桿子。”
阿布沙耶夫不是一個名字,而成了燒殺搶掠的代名詞。
最近的受害者,是一名29歲的上海女游客,2014年4月2日,她在馬來西亞的一家酒店被擄走。
“這是三百多年前摩洛戰爭的延續”,阿布沙耶夫組織多次為其綁架行為自我修飾。他們盤踞的菲律賓南部島嶼,已淪為綁架者的天堂。
阿拉伯語中,阿布沙耶夫意為“持劍者”。自阿布沙耶夫成立的第一天起就聲稱,“只殺士兵,不傷害平民百姓”這是該組織的基本原則。近年來,這群裹著黑頭巾的“圣戰者”,用行動表明他們是一伙“想錢想瘋了的暴徒”。
綁架“產業鏈”
阿布沙耶夫之所以多次綁架成功,除組織嚴密之外,還實行人質拘禁與贖金談判分離的策略——參與談判和贖金交易的人員,均不了解人質的關押情況。
外國人是阿布沙耶夫首要的綁架目標,阿布沙耶夫慣常在夜色掩護下發動攻擊。
2000年4月23日清晨,阿布沙耶夫做了最得意、規模最大的一票:在馬來西亞西巴丹島的一處度假村,綁架了21名外國游客及酒店職員。人質被迅速挾持至菲律賓蘇祿市,為提高談判籌碼,還殘忍地將其中兩名菲律賓人質斬首。直到菲律賓政府支付2500萬(有一說是2000萬)美元的贖金,其他人質數月后得以獲釋。
此役之后,阿布沙耶夫成員猛增到1200多人,菲律賓警方解釋,他們“被極具吸引力的薪水和武器打動了”。
嘗到了甜頭,阿布沙耶夫組織繼續效法巴丹島的綁架模式。2001年5月27日,菲律賓旅游勝地杜斯帕馬斯(Dos Palmas),阿布沙耶夫再次出手,綁架20多人,包括13名菲律賓華人、3名美國游客和4名酒店職員。為提高威脅的可信度,1名游客慘遭斬首。不料,這次綁架案卻招來了數千名菲律賓政府軍和數百名美軍人員的聯合圍剿。
綁架人質,也被認為是輔助的作戰手段,這幾成慣例:每當政府軍大兵壓境,阿布沙耶夫就會出動精銳力量綁架人質,脅迫政府軍放松圍剿。2012年6月3日,菲律賓政府軍圍剿其老巢,阿布沙耶夫殺害了巴拉望島綁架的兩名菲律賓人,其中一名人質人頭被砍下,扔在鬧市街頭,以報復政府軍在巴西蘭省蘇米西普鎮山區的軍事行動。
對阿布沙耶夫而言,綁架和殺害外國人質,既可得到贖金,又能間接對菲律賓政府施壓。
“阿布沙耶夫組織九成的資金源自綁架和勒索活動,他們拿到錢后,主要用來購買更多武器、招募新成員或進行賄賂。”總部設在馬尼拉的和平、暴力與恐怖主義研究中心的執行總監班勞伊指出。
一條隱秘的綁架“產業鏈”貫穿東南亞數國:在菲律賓、馬來西亞的旅游勝地,不法分子坑蒙拐騙或直接綁架外國游客或當地富人,除直接索要贖金外,他們有時還會把“肉票”賣給當地武裝團伙。最終,落入阿布沙耶夫等組織之手的贖金不菲:菲律賓籍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