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40417)
日企霾補不給中國員工并非歧視,中國國際化企業,派遣員工去環境更加惡劣的地域工作,也會有相應的補貼。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林寶玲
N0.1 以權威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財經》 2014年4月14日 柳傳志
(原文摘編)(1)在正確價值觀指導下,今天的集權并不是為了永遠集權,而是為了應對特殊時期而采取的過渡性舉措。十八屆三中全會也講了,改革的目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就是說,集權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強力推進改革,最終建立一個現代的文明國家。當前中國的矛盾錯綜復雜、改革阻力重重,需要一個有權威的中央來提高執行力。
(2)不能什么事情全靠一人一票解決。如果用一人一票的方式來決定要不要把聯想的資產分了,我估計90%的同事還是投贊成票的。用均貧富的方式求公平是人們最習慣使用的,但最后永遠碰釘子,因為公平以后,大家全變窮,后邊的人又要開始新一輪公平,中國走這條循環往復的路,吃了大虧!
薄熙來的所謂“重慶模式”就是想往這條路上走,一定會得到許多擁護。我們是過來人,心里知道這意味著什么。“文化大革命”開始的時候,打擊“資產階級教育路線”,當年我們這群學生不也是歡呼雀躍嗎?后來才知道中國要走的是那么一條道路。
至于我主張“在商言商”,主要當時是看不清形勢發展方向,心里挺緊張,不愿意企業家去摻和政治,怕得不著好果子吃。如果形勢發展不利,頂多我們用腳投票,躲著走就完了。
(3)說空話最容易。最典型的就是1919年火燒趙家樓的那幾個學生領袖,日本人真來了,好幾個都當了漢奸,而被打的所謂“漢奸”卻堅決不當漢奸。
(4)我希望,經濟上,能夠形成正向循環,內需拉動成為國家發展經濟的一個長遠持久的動力。政治上,形成現代的治理結構,從制度上保證“依法治國&r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