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治理】儒家與當代西方普適價值(上)

儒家可以保持它的一些根本特征,不一定非要變成康德、非要擁抱(極端)個人主義,也可以認可自由和民主。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張雨

(向春/圖)

儒家可以保持它的一些根本特征,不一定非要變成康德、非要擁抱(極端)個人主義,也可以認可自由和民主。

對儒家與民主的幾種看法

前面文章提到,儒家應該被當作一套普適價值,與其他公認的普適價值進行比較、競爭,在可能的條件下博取眾長,產生一套最好的普適價值。這個比較與競爭的一個明顯對象,就是西方的自由民主體制及其背后的價值。(本文所指的西方自由民主體制,乃是建立在憲治基礎上的、保護公民自由與權利的、民選的政體。下文中所用“民主”等詞均指包含所有這些因素的政體及其背后的價值。)

對儒家與憲治的關系(下面部分借鑒了當代學者干春松的分類),一種觀點認為,以儒家為基礎的政治中一直沒有,這大概是最主流的看法。另一觀點認為是曾經有,但被斷掉了或丟掉了(比如康有為)。再有一種觀點,以當代學人秋風(姚中秋)為代表,認為儒家一直有。

持“一直沒有”的觀點中的主流,是想由此支持儒家是民主法治的絆腳石,因此需要打倒的觀點。(也有少數人由此在堅持儒家立場的借口下,拒絕(西方的)民主法治。)這種看法的問題在于,它有可能導致戴著反傳統的有色眼鏡,醬缸化傳統政治。

說“曾經有”或“一直有”的學者,有些說法未免牽強,也有一廂情愿的嫌疑。并且,說有還是沒有的,其實背后常常想說的是我們該不該要、可不可以要民主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