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柔軟的志愿者
在聽完鄧飛的公益巡講《柔軟改變中國》之后,我走在校園的林蔭大道上,抬頭仰望櫻花綻放,不禁想起了“走吧微愛”這個活動。
在聽完鄧飛的公益巡講《柔軟改變中國》之后,我走在校園的林蔭大道上,抬頭仰望櫻花綻放,不禁想起了“走吧微愛”這個活動。
去年此時,我和團隊成員正在籌備“走吧微愛”在武大的宣講工作,竟忽視了櫻花的爛漫絢麗。而如今驚蟄已過,春天撫慰躁動的人心,又是一年櫻花季,微愛的招募,也一如枝頭含苞待放的櫻花,在陽光明媚的日子,“入駐”美麗的珞珈山下。
段光仙(右)
而懷念橙黃色志愿者服的我,會不會再走一回微愛路?
鄧飛在演講中說到:“政府不具備解決所有問題的能力,而企業對于政府改變不了的看都不看一眼,然而這一部分我們又不能不管不顧,因而社會就需要承擔起對這一部分“盲區”的責任。”作為社會的一份子,誰沒坐過車,用過一次性餐具?追本朔源,每個人都是問題的制造者,所以我們也應該承擔起解決問題的責任,開始行動。
好友曾與國際資深義工交流,對方心中那種根深蒂固的“公民意識”深深震撼了她。這種意識并非國家賦予或者憲法規定的層面,而是基于“同住地球村,共同愛護家園”的理念而產生的強烈責任感。做義工做公益,對于他們而言,并不是“給予愛心”、“行善積德”,而是“作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自主意識的公民,我本應該這么做,這是我不可堆卸的責任”。
曾經論述過“中國公益發展的瓶頸問題”,現在想來,還應補充“不同動機下的公益理念”,闡述下基于不同動機衍生的公益理念對于中國公益發展的影響。西方歐美國家公益事業蓬勃發展,如果從理念或者動機層面來說,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基督教對其價值觀的影響?;浇虖娬{“原罪”和“贖罪”,因此“吾日三省吾身”之后認為自己應該“洗刷罪惡”,而比起中國的吃素修行、印度的苦行,參加公益活動無疑是一條非常好的解決“問題”的途徑。
積極協助宣傳
當然,我也并非懷著一顆“公民責任”心參加“走吧微愛”這個活動。每個人都有自己堅持的信仰,我只是想做一些“有意識的改變”。正如鄧飛說的那樣,最初他想通過寫出這個社會的卑劣來做出改變,但是寫到十年的時候,卻寫出了困惑和疲倦——改變不了什么或者說改變的太少。
很多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但是我們也常常發現,孩子們的問題是我們最關心的,就像鄧飛總結的那樣:‘孩子’和‘災難’能夠團結我們,孩子是‘最大的公約數’”。
還記得在重慶尖山小鎮走訪的那幾日,看到許多老人和兒童坐在家門口,那孤獨和落寞的眼神,深深刺痛了我的心,看到太多成群結對的孩子在村口街頭游蕩,臟兮兮的臉蛋,邋遢的衣服,我的心情極為沉重。我們為了發展城市,吸引農民進城打工,鄉村被掏空,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問題嚴峻,沒有父愛母愛和他們的陪伴,這些孩子的未來怎么辦?
我常常在思考,我們是不是應該做點什么?但是誰也不能斷定自己做的就真正有益,但是我們必須行動起來,去表達這種想法。
“走吧 微愛”這個活動給我提供的就是這樣一個平臺,它倡導的就是“微愛雖小,但匯愛成河,就能夠溫暖更多的人”、“愛無巨細,重要的是去表達、去傳遞”。
在去重慶走訪之前,我和團隊成員一起進行了“多背一公斤”的愛心募捐,同學們反響特別熱烈,讓我和隊友們都有些受寵若驚。每個人都努力用行動,主動表達自己的愛心。
我沒有辦法忘記走訪途中遇見的那些孩子,他們臉上洋溢著的笑容,對于自然的贊美,對于未來的期許,或許是我微愛路上最大的收獲。
志愿者與受助學生及其家人合照
一位隊友在日志中寫到,現在公益界也許并不缺乏優秀的領導者,但一定需要踏實肯干、用心付出的優秀志愿者。我想,我值得去堅持,堅持繼續走“微愛之路”,繼續尋訪路上的愛和感動。
真正歷經公益洗禮的人,內心必定是平和柔軟的,沒有暴民的兇狠,沒有移民的絕望,沒有順民的窩囊,有的只是一個人對于美好的堅持,對于萬物的悲憫,而那股很傻很天真的柔軟勁兒,卻又可以改變很多。
新一年的微愛之路,我想做一名柔軟的志愿者,用柔軟去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