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繡詞典:這個民族的“文字”,都在衣服上
苗繡,被稱為“寫在衣服上的史書”。苗族人沒有發展出成熟的文字,先祖們對于宇宙萬物的思考與追尋,化作繡片上繁復華麗的紋樣,由母親傳給女兒,傳說與信仰,由此代代相傳。 在扶持與市場兩條道路都走得不算順暢的情況下,古老的苗繡手藝投下一個踽踽獨行的身影。 -
古代與現代
我們只能在古代人的肩膀之上繼續發展我們的了解與理解。我們一輩子應該非常感激他們,我們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所以我們是他們的”債務人”,我們該還給他們什么呢?因此我們有權利發展我們先祖優秀的觀點。西歐直到上世紀才慢慢開始打開“人”這個概念,允許“女的”鉆進去。如果孔子、孟子今天還在的話,他們會同意嗎?我估計他們會。 (本文首發于2022年6月30日《南方周末》) -
你知道祖上三輩的名字嗎?別讓清明追思的意義打折
祖上有些人我們不曾謀面,而如果又不知曉他們的名字,這樣的追思著力點在哪里?意義又何在?如果做清明只是上墳燒燒香叩叩頭,至于那長眠于地下的先者,他們在世時叫什么,一概不去注意,這多少讓做清明的本義打了折扣。 -
末代守墓人:背負歷史重擔390年
袁崇煥被處死后,尸骸棄在地下,無人敢去收葬。佘家先祖半夜去偷了頭顱,埋在廣渠門內的自家后院。佘家人在這里守著袁崇煥的墓,已歷17代,堅持了390年“他們一家背負歷史的重擔,實際上壓力太大,對歷代要求太高,390年,已經夠久了,不會有更久的了”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金庸先祖査繼佐在明史案中的作用
如果查繼佐不去主動撇清關系,一旦明史案發,自己死定了不說,也必然殃及家人,一生心血之作《罪惟錄》也會胎死腹中。 -
喧囂的清明
清明時節,本是肅穆追思,莊重緬懷的日子,現實的情景,卻是一年比一年喧囂。我們應當怎樣度過清明節才是真正體現它的意義?我們應當怎樣面對先祖才是對他們最大的禮敬?因為,我們對逝者的態度與行為,某種程度上,就是我們活著的世界真實的投影。 -
金玉琢:與紫禁城割不斷的緣分
爺爺是溥儀的頭等侍衛,父親是故宮博物院的最早的一批工作人員,他自己也為這座皇城守候了幾十年的歲月。金玉琢,前故宮博物院防火科的工作人員。清康熙帝玄燁第十四子允禵、多羅恂勤郡王是他的先祖。 -
寫歷史,九零后有話說
借助網絡,16歲的少年雷宗興挖掘出塵封了一甲子的歷史證據,并成功為自己的“漢奸”先祖平反。歷史學家托什曾說,“人人都是他自身的歷史學家”。個人史是匯入正史河流的涓涓細流。哪怕只是一個少年只言片語的鉤沉,也是重建被遺忘與被毀壞的歷史的一磚一瓦。 -
元·寶氏家族尋根記
父親在電話里告訴他:“我們是黃金家族的后裔?!睋Q句話說,寶斌的先祖,便是元太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
【物質地理】若有傳奇在侏羅山脈 見證瑞士鐘表工業傳奇 (從19695復制)
正像我們的先祖世代傳承,我們的父親親手教給我們制表的手工藝,他們總是和我們說,把匆忙的生活變慢,不要對生活失去愛意,在打磨中使你的人生完美,不斷地去蕪存菁……這就是我們家族的族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