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年算賬|記者過年
安置房遺留問題是我們組三百口人多年來公共生活里的頭等大事。 -
藤校校長被迫說Yes or No,巴以沖突撕裂美國大學
可以看到,猶太學生和阿拉伯學生沒有別的共識,但他們都相信,美國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偏見。 在主流輿論引導下,巴以沖突不但撕裂了美國高校,也刺激了高校內的“取消文化”。 談論巴勒斯坦“已經成了美國公共生活最后的禁言區”。猶太學生和阿拉伯學生沒有別的共識,但他們都相信,美國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偏見。 -
“蓉漂之后,再無漂泊”:年輕人與成都的雙向奔赴
“在興隆湖邊走一圈,抬頭就能遇到博士?!睂嶒炇依?,擺滿了劉宏艷團隊的科技轉化成果,這位內蒙古人已經在成都買房定居。 網友發帖詢問:明天成都難得天晴,有沒有人一起去高樓上看雪山?第二天天不亮,已有不少人在樓頂搓手等待。 王淼淼好奇強盛的生命力從何誕生,分享者們以各自的方式回應著她的疑問。豐富的公共生活,為年輕人提供了共鳴的機會。 -
應更加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速率與步伐:我的一則社會學觀察
對于假期里數量龐大的鄉村孩子,如何填充他們的空余時間,如何營建有意義的公共生活,如何讓他們充分參與“家事”,如何讓他們學會成為家里的合格“小主人”,如何讓他們逐漸脫昧,如何加速他們的社會化過程,如何讓他們與城里的孩子有效聯結,如何讓他們的每一天變得有意義與有價值,這當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 -
街拍的邊界在哪里?
近日,成都太古里一則街拍視頻引發輿論關注。街拍由來已久,隨著社交媒體、短視頻的興起而愈加火熱,作為新的技術手段沖擊原有社會公共生活的折射點,街拍正在向藝術與法律的雙線譜漸次著落。 早在2019年,成都太古里就曾發文禁止商業街拍,“保護個人肖像權”,但打開社交媒體,“街拍”圖片和短視頻比比皆是,在北京三里屯、上海武康路等地,街拍熱度不減。 街拍的藝術性與法律邊界如何厘清?在與街拍攝影師和律師的探討中,我們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
身高內卷的今天,身“高”者也有煩惱
除了私人生活中的房子、車和衣服,我在公共生活中也經常遭受“麻煩”。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很容易卡在有抽屜的桌子里。 -
隨機波動:在風浪世界里聯結,拋出聲音的錨丨2022魅力人物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從未缺席,從未遺忘丨2022文化原創榜·短視頻/直播
☆年度短視頻/直播:抗疫 ★入選理由:2022年,短視頻和直播最大限度地參與了公共生活。它記錄了奧密克戎在中國大流行的一年,從動態清零到優化調整防控措施,人們的情緒由驚顫到坦然。這是充滿故事性的一年,在鏡頭中,人們在家中等待,然后走出家中,生活隨之復蘇和重建。 (本文首發于2023年1月12日《南方周末》) -
快評|“史上最嚴遛狗禁令”凸顯社會自治缺位
與犬只擠占公共生活空間產生最直接聯系的不是政府,而是居民生活的各小區。小區應有權制定公約,對飼養犬只在小區內的一切問題作詳細規定。 -
中國式養生:“如果可以提升活力,那就是養生”
夜幕降臨,人們悠閑地走街串巷,物美價廉的街頭攤點隨處可見,無論走到哪里,我們都能看到鍛煉者的身影,他們讓大街小巷充滿了活力。 這幅北京街頭日常生活的圖景,出自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教授馮珠娣筆下,其中最讓她感興趣的是以北京為代表的中國特色公共生活:形形色色的養生活動——打太極、唱歌、清水書法、遛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