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荔子:虛榮本質上是一種模仿別人的欲望
電影《魔鬼代言人》中,主演阿爾·帕西諾的一句臺詞令他印象深刻,“虛榮是我最愛的原罪?!彼牭竭@句話如同看到一首好詩,“虛榮這個主題好像比較少人寫,所以我想寫”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帶娃出行的家長,為何難以消除原罪感?
帶孩子外出的我,心理上總有一種無法消解的原罪感,仿佛只要我們現身任何秩序井然的場合,就自帶恐怖分子標簽。一旦此標簽因為哭鬧等行為被坐實,一場成年人施以成年人的道德譴責極刑,就會馬上降臨。 -
2023暑期檔電影觀察:直接與社會現實對話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們的影視作品不再積極為弱者發聲,反而以各種敘事邏輯去向觀眾灌輸一種新的邏輯:出身不好即原罪。 “你是誰的兒子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奔Р龑Оl這句忠告仿若這部電影的“題眼”,道出了主創對青年命運的思考。 “這就是女導演,被批評了真的會去讀書。批評是需要的,我們一同成長是更需要的?!?/div>“雙非文科女”是畢業即失業的原罪嗎?
如何突破“雙非文科女”的歧視,我認為要將“雙非”“文科”“女”這幾個詞語逐個擊破。困在短視頻里的人,束縛了多少深刻思考力?
短視頻沒有“原罪”,關鍵是使用者不能整天陶醉在這個領地而忽略了更廣闊的興趣和愛好,特別是不能忽略了對世界和人生的獨特思考。從機票盲盒到活體盲盒,盲盒經濟怎么就跑偏了畫風?
需要認識到的是盲盒經濟并沒有原罪,盲盒可以是營銷的手段,商業上的游戲,消費者與賣家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無可厚非,但生命不是兒戲,不可被肆意踐踏。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 ,“盲盒經濟”是怎么回事。“打不過他們,就把他們收購吧!”
華為、微信和抖音被封殺,不純然是因為它們是中國企業;超出想象的成功才是它們真正的原罪。以收購和掠奪性定價等手段把從激烈競爭中冒出頭的對手趕盡殺絕,本來就是美國科網巨頭慣用的競爭手段。網紅法學教授羅翔:“學法的人不要當刺猬,要做狐貍”
“粉絲量增加會高興,有人點贊會開心。虛榮是魔鬼最喜歡的原罪?!? “我們這個教育體系,對學生進行一定的通識教育就顯得更為重要,否則很容易培養出一些技術工人、法律工匠?!? “學法的人,要謙卑包容,不要當刺猬,要做狐貍,因為法律永遠是一種平衡的藝術,要在諸多對立觀點中尋找一種更為不壞的選擇,而不是總是咄咄逼人”跪求“少俠”放過的釘釘,背負著職場的“原罪”
即便在企業管理應用中,釘釘也是一款“老板向”軟件,其設計的出發點就是滿足老板高度管控和監視員工的需求。老板要考勤,釘釘就設計打卡;老板要防止員工擅自離崗,釘釘就提供定位功能;老板要知道員工是否閱讀了文件,釘釘有顯示消息是否“已讀”。老板當然歡迎這樣周到的服務,員工則未必。大理洱海, 網紅自拍地的喧囂與寂靜
隨著洱海成為旅游勝地,旅游業也成了生態破壞的原罪。很多農民和漁民都不再做原來的工作,各類旅游設施開始侵占湖岸灘涂,酒店建筑取代千年古漁村,白族居民四散,來來往往的多是旅行者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