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繼海 | 東京大相國寺的晉升階梯
看到知客對大相國寺各種職位的介紹,不要說魯智深了,連我都感到頭暈目眩,不禁掩卷而嘆:干哪一行都不容易??!出家當和尚,也有一大套的制度規范和管理等級在等著你。進了廟門,就要按照人家的規矩來。 -
iCANX國際科學家聯合會主席張海霞:“把年輕人的創造力逼出來”
成立國家科學家聯合會,其實是回歸科學家的初心,把科學知識和智慧分享給世界,帶動世界向前走。從歷史上來看,正是一批批科學家愿意無償把知識和智慧奉獻給世界,才推動了社會向前發展,科學技術是無國界的。 iCAN比賽與其他賽事的不同,是要讓學生去解決自己的問題,真正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我們的教育一直在教學生解決別人的問題,但只有讓學生從無到有去想一個新點子,親手實現,并得到認可,他才能真正成長。 芯片是很成熟的產業,如何生產幾納米的芯片,要么就是踏踏實實去拜師,以大國工匠精神做得更好,要么就只能另辟蹊徑。一個需要沙和尚般的吃苦精神,另一個則需要孫悟空式的天馬行空的創新人才。 -
財富管理榜:銀行第二增長曲線,誰是領軍者?
2024年度財富管理榜測評范圍大幅拓寬,由2023年的20家系統性重要銀行擴展至43家,包括42家上市銀行和尚未上市但屬于系統性重要銀行的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因應市場和監管取向迭變,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在2023年財富管理榜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大幅優化和調整榜單評價體系,包括四大維度及其對應的22項子指標。 從總體分值觀察,43家銀行得分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分化格局,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超過60分 。 -
天上大風,最是人間留不住 | 最深之水
松尾芭蕉自然是川端康成重要的精神源頭,而良寬和尚的世界性聲譽,是川端康成引發的。在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詞中,川端康成多次引用良寬的詩句。比如良寬的這首辭世詩:“留給你們什么?春花,秋葉,杜鵑鳥鳴?!绷紝捠巧?,是禪師,但他并不背對塵世,而是入世且憐世,他以清貧孤獨而自得的人生經歷,以及獨特的詩歌世界,影響了日本乃至全世界。 -
“瀟湘”作為地名傳進日本,竟然是因為一位禪宗大畫家的加持?
從牧谿法常的《瀟湘八景圖》到“金澤八景”,從澤庵和尚到亡命東渡的中國禪師,可以說,正是因了禪宗的加持,這個以江之島為中心、沿相模灣向東西延展的狹長的海岸地帶,才從古地名的“相南”變成了今天世人眼中的“湘南”,自帶一種迥然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浪漫風情。 -
年輕人拜佛上香,他人何必上綱上線
大凡我們出去旅游,不管是不是善男信女、文史專家,應該有許多人喜歡去寺院逛逛,看看那飛檐斗拱的殿宇、寶相莊嚴的法相、書法名家的匾額。即便文化上看不出門道,還有院中的參天古樹、有趣的羅漢雕塑、放生池子里曬太陽的王八,就是聽聽和尚們敲木魚念經、吃吃素齋,也覺得怪有意思的。 -
“莫大外籍教授”現原形:“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刺激跨國造假丨快評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已經深深植入世人的文化心理,出國俗稱“鍍金”就反映了這一點,這也是“大詞定律”(name-dropping effect)的體現:使用一些流行的、聽起來就很高大上的名詞,足以吸引眼球、嘩眾取寵。很多事物本來可能只是“相異”但一旦沾上各種“背景”的修飾語,就立即獲致“高人一等”的影響力。公眾也據此總結出了“頭銜越長,身份越假”的定律,甚至是“精準收割韭菜,頭銜越長越好”的“經驗之談”。 -
夢回大唐:一個日本和尚的中國紀行
靈仙、貞素和圓仁三個和尚在中國的故事,直觀地告訴后人,唐朝是一個開放的、多種文化水乳交融的世界性帝國。王朝如人,如果說先秦是爛漫天真的少年,那么,唐朝則是意氣風發的青年。 早在來中國之前,圓仁與中國就有深厚淵源——圓仁算是鑒真的三傳弟子。師父最澄在圓仁西渡前三十多年,就來到中國——與最澄同行的,還有空海。最澄在天臺山國清寺研習佛法,回國后,創建了日本天臺宗。 謹以此文紀念中日邦交正?;?0周年。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2日《南方周末》) -
唐代詩人里的和尚天團
(本文首發于2021年9月23日《南方周末》) -
那個帶給過我們歡樂的人告別了紅塵
11月17日上午9點,嵩山少林寺在藏經閣為蔡志忠舉行剃度儀式,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和尚為其剃度,取名釋延一。蔡志忠以漫畫聞名,他的作品在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出版,銷售量超過4000萬冊。在動畫界,他的作品《七彩動畫老夫子》獲得1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動畫片獎,并創下當時臺灣影史票房記錄。他愛打橋牌,愛喝咖啡,熱衷深夜工作。及肩長發曾一直是他的標志 2019年7月,我曾在杭州西溪的蔡志忠工作室與他進行了長達四小時的長談。采訪完后兩周,他發來一封郵件,講自己這段時間在畫佛像長卷,附上照片一看,有《清明上河圖》一般長。他說:“當畫家不要看不起自己,要盡可能畫出傳世的作品。我們不要看不起自己,別人才不敢小看我們?!?月,我收到了他畫完的30張佛像,這花了他兩年的時間 如今,他告別紅塵,再無三綹長發在頭頂飄揚,但他帶曾帶給我們的歡樂會繼續留存。他在采訪中曾多次提到與少林寺的緣分,今天種種應該也是思量已久的計劃,一如他執著于漫畫、動畫、佛像一樣,是他用力生活的方式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