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國的崛起與強大全靠商鞅變法嗎?
墨家希望能夠找到重用自己的國君,而秦獻公為了秦國快速崛起,擊敗魏國這個強敵,特別急于吸納外國人才。他們是雙向奔赴的關系。 -
《史記·商君列傳》文本分析:漢代人心目中的商鞅是什么樣子的?
《史記·商君列傳》寫商鞅,是否定為主,基本定位是“其天資刻薄人也”,這也是漢代的主流認識。 不過司馬遷最大的優點,是敘事大于立場,所以被否定的商鞅,也被寫得很有神采?!妒酚洝芳劝焉眺弊兎ê笱芰荜帒K慘的景象寫出來了,也把強國崛起所向無敵的霸氣寫出來了。所以立場完全相反的人,都可以從這篇里看見自己想看見的東西。因此也很方便現代人作反向解讀和二次創作,把商鞅理解或塑造為正面形象。 -
趙高玩權術水平高,勝了李斯、滅了秦朝
古代的權力斗爭中,走商鞅路線的李斯,幾乎一定斗不過走韓非路線的趙高,而韓非那套權力斗爭有用,治國的用處非常有限,所以趙高勝利之日,差不多亡國的時間,也就要到了。趙高這種權斗時智商極高,治國卻能力有限的人,算不算“顛倒扭曲人格”真不好說,只能說,這種人古代一直挺多的。 -
商鞅如何設計秦國的軍功爵制?三條不同的賽道,一臺高效的戰爭機器
商鞅變法之后秦國實行的軍功爵制,不能說對打破階層界限完全沒有意義,但是這方面的影響,恐怕并沒有那么大。這個制度最大的意義,是為不同等級的人設置了不同的賽道,但不論你在哪條賽道上,你都要把精力集中到戰爭中來。 -
楊皓宇:可以是商鞅,可以是士兵
真誠是唯一能做的事,是孤苦伶仃在舞臺上唯一能用的手段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鄭國:夾縫中的奮斗
為了維護一個商人的利益,子產不惜得罪大國權臣,鄭國重商與護商的深厚傳統,顯然不是紙上空文,而是落到了實處。良好的政商關系,使得鄭國商人愿意在國家有難之時,不惜代價地站出來,這才有了弦高智退秦軍的千古佳話。反之,像商鞅變法后的秦國那樣輕商害商,那么,國家有難,商人縱使不敢幸災樂禍,但要讓他們共赴時艱,恐怕是癡人說夢。 -
為什么戰國、秦漢時期中國生育率低下?
商鞅變法之后的散沙化社會,一夫一婦原子小家庭,并不存在太高的生育意愿。 -
我不是一個道德論者
漢承秦制,也在“德”上面下了很大功夫。當然,漢也有漢的問題。這里不能詳談了。不過,有這么多人關心這樣的問題,使我欣慰。多想多討論,思想就會深入 -
商鞅的為人為政與戰國風氣
商鞅由魏入秦,為秦孝公主持變法,致秦國富強而死于非命。司馬遷《史記》為商鞅立傳,不諱言他的政績,卻對他的為人為政頗有微辭,批評他“刻薄”、“少恩”,非常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