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萬億元化債地圖:江蘇占12.6%,廣東上海未發
一地再融資專項債的額度,與其隱性債務規模有關。目前江蘇占了全國的12.6%。31個省級行政區中,僅有廣東、上海未發行,因為已無隱債。 北方一位城投公司高管透露,他所在的區縣獲得了1.5億元左右的再融資專項債,債券資金已經到了市里,暫未下發至城投平臺。 受訪者近期調研發現,有城投公司未計劃提前償還隱性債務。那么,當地已發行的再融資專項債和隱性債務,財政需同時付息。 -
“10萬億”出臺:債務置換已有四輪,此次有何不同?
10萬億元中,6萬億元是新增的債務限額,其余4萬億元是在原有的債務限額內安排。 半個多月來,多地政府及城投公司已經開始著手準備,希望能抓住這一輪政策機遇。 藍佛安介紹,在這種情況下,實施這樣一次大規模置換措施,意味著我們化債工作思路作了根本轉變。 -
城投想退出融資平臺?需2/3金融債權人同意
城投公司退出融資平臺名單,主要是為了加快轉型,使其不再承擔政府融資功能?!白鳛楠毩⑹袌鲋黧w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2023年8月1日至2024年9月5日,城投“退出融資平臺”數量達到643家。 -
城投紛紛改名產業類國企,背后有何玄機?
城投設立產業類國企,可以避開城投身份,通過它們在公開市場融資。 為了滿足“335”指標,許多城投公司不得不“瘦身”,降低城建類資產及收入占比。 -
涉及萬億規模,金融租賃公司退出城投業務
2014年-2021年,城投平臺的融資租賃業務規模從1249億元上升至1.46萬億元。2023年回落至1.2萬億元。 一位商租公司員工透露,與城投平臺合作時,因為沒有合適標的物,經常會虛構租賃物,且已成為行業潛規則。 -
一攬子化債方案后,首現城投“統借統還”案例
統借統還,簡單理解就是同一區域內,一家城投平臺發債,用來償還另一家平臺的債務。 -
江蘇200多城投公司為何退出政府融資平臺?
大量退出政府融資平臺的城投公司,資產規模小,或屬于空殼類企業。 “現在城投公司負責人去政府開會,第一個匯報的內容不是公司經營現狀,而是化債情況?!? 政府加快融資平臺整合,是因為江蘇各縣區乃至鎮街一級擁有大量城投公司,普遍債務負擔重,市場規模小,經營能力差。 -
引人才、去庫存,共有產權房走“新路”?
一名碩士畢業生就可以在青島城陽區買共有產權房,相當于房價打七折,八年后產權全歸自己。 2019年青島土地供應首次超過10萬畝,當年土地收入突破千億大關。到2022年7月末,青島商品住宅狹義庫存總量連續11個月位居全國第一。 城陽區共有產權房由企業和購房者共同出資,而后企業產權以低價或免費給予購房者。承擔這一任務的主要是四家區屬城投公司。該政策2022年停止,原因或在于城投公司資金緊張。 2015年珠海高新區率先將共有產權房和人才引進相結合,“封閉流轉”的規則被打破。此后多地效仿,連縣城都推出了類似項目。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9日《南方周末》) -
多地城投迎來新股東,誰是背后出資人?
“有利于城投公司形成新的資產,也有利于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關鍵是獲得注資后,城投公司的業務能否真正開啟市場化轉型,擺脫財政輸血、為財政融資的特性。 -
“冬眠人參”瘋狂增值90倍:一張評估報告竟嚇跑十幾家會計師事務所
為了在收并購、關聯交易中做出有利于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的估值,部分資產評估工作存在預設估值現象,這些資產評估公司被投資者稱為“高溢價并購掏空環節里不可或缺的幫兇”。 資產評估最常應用到的一個領域,其實是城投、國企的收購、并購,可以說是國有資產的看門人。 目前,對資產評估公司違規的處罰多為警示函,少有刑事責任和巨額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