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略特·溫伯格:我在疫情期間讀了1600首杜甫詩歌
“美國是唯一一個不以其文化生產者為榮的國家。在紐約,沒有任何東西是以曾經在紐約生活過的最著名作家的名字命名的,比如沃爾特·惠特曼或赫爾曼·梅爾維爾。從政者里,奧巴馬是個例外,但除此之外就不是了。沒有一個國會議員能說出一位在世美國詩人的名字,也許他們會認識寫驚悚小說的,比如斯蒂芬·金”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張北海:天邊一只孤燕,穿云而去
他被寫進歌里,《老嬉皮》中這樣描述他,“百老匯街不懂游子的心情……New York City is just not my hometown……你只想吃口道地的炒河粉,走在異鄉午夜陌生的街道”;侄女張艾嘉說他是“中國最后一個嬉皮士”;作家阿城讀《俠隱》,稱其有“貼骨到肉的質感”,著迷于他的風度;畫家陳丹青稱張北海為“紐約蛀蟲”,說自己看了張北海的文章才懂得紐約;導演姜文直接把《俠隱》搬上大銀幕,成為“北洋三部曲”的終結篇 -
法拉盛:崛起中的第二座紐約唐人街
很多美國人對法拉盛抱有“嬉皮士”式的幻想。 -
馬特爾 撥開全球文化戰爭的迷霧
“炒作、速度、時髦和酷,這些因素是新文化資本主義——嬉皮士資本主義的源泉,并將促進美國文化在全世界的推廣” -
對話“漢字叔叔”
“我就是一個嬉皮士。嬉皮士并不是流氓。中國人尊敬我,因為我在做的是中文;而美國人會比較理解我,因為覺得我有趣。假設我在中國研究古代埃及文研究,可能就不會被人知道;但是覺得我有趣的美國人還是會覺得我有趣?!薄皾h字叔叔”理查德·西爾斯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
辜思歷:永遠不相信不勞而獲
辜思歷身上有一種混合的氣質。作為有過長期海外生活經驗的新加坡人,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與其在制定本土銷售計劃和團隊捏合過程中對中國人心理的精準把握,均令人稱奇。而在他那張與中國人無異的面孔和流利漢語背后,關于人生關于工作的種種瘋狂想法與理性規劃,卻又相當西化,甚而藏匿著些許嬉皮士味道。 -
我們負責點亮生活 專訪Zippo全球營銷總監大衛·布魯斯·沃菲爾
掀開Zippo防風打火機的“咔噠”聲讓你聯想到什么?貓王、邁克爾·杰克遜、披頭士、滾石樂隊?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優雅、四十年代的雍容、五十年代的瑪麗蓮·夢露和好萊塢、六十年代的嬉皮士和自由運動?所有這些都曾與Zippo有關,但今天Zippo的含義已不只是打火機這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