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不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古代民間和官方為何對寒食節起源認知不一?
自寒食節這一節日出現起,“紀念介子推”說就是民間的主流認知,而官方最初對這一說法并未提出異議,但隨著時間推移,在否認“介子推說”的基礎上,“禁火說”和“改火說”成為官方的主流認知和解釋,這種官民認知兩極分化的有趣現象背后,實際上隱藏著相當有趣的歷史事實與官民不同的心態。 -
清明從節氣到節日:吞噬了寒食上巳,唐宋時成中國首個黃金周
到了宋代,寒食清明還是連放七天,上巳節幾乎已完全消化。宋朝人過清明節,就是一邊掃墓一邊春游,會帶著美酒小菜,遇到好的景致就席地而坐開始宴飲?!稏|京夢華錄》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div>朝鮮、越南、沖繩是如何過清明節的
日本的本土沒有清明節,這和日本獨特的宗教文化心理有關。日本大規模學習和吸收唐朝文化,是知道清明寒食這一中國習俗的,而沒有將這一習俗移植到日本,顯然是有意識選擇的結果。據劉曉峰《寒食不入日本考》的研究就認為,日本文化有獨特的“穢”的觀念,將死亡視作一種重要的穢,要盡可能地避免觸穢,而尸體、墳墓就被認為是有穢的存在,“有鑒于尸體有穢,尸體的停放處(包括埋葬處)有穢,流行于唐朝的掃墓之俗不可能移植于日本”。現代清明節的起源和演化:觀照生與死,調和哀與樂
上巳、寒食、清明,這三個古代節日,本來還有各自的分工,但演化到唐宋時期,最終開始融合,產生了我們現代人熟悉的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