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士卷、青團、熏雞…食物熱梗與女性情感困境
“麥琳”們,說出一句“想要”到底有多難? -
由市井煙火之罅隙,窺見民國人之性情——讀《四萬萬顧客》有感?| 高中組一等獎
-
陳嘉映 | 最近讀的三本書
各類研究越來越強調身體接觸對健康生長和良好性情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現代人由于人際的疏離和禁忌,也由于懼怕傳染病,身體觸碰越來越少,更不要說輕撫、擁抱、依偎、勾肩搭背。Get in touch本來是觸碰,現在多半只是發一條短信而已。 -
漂洋過海的中國古代詩人:從國外“回來”之后,好像變了一個人
詩人們在國外讀者眼中的形象,難免經歷誤讀,如同他們的詩作,在西方譯者筆下,顯現出不同程度的變形。 一千多年以后,賴特站在波濤洶涌的密西西比河岸邊,同為孤獨的旅人,他遙想起中國古代詩人白居易曾沿著長江逆流而上。賴特對白居易的身世背景了如指掌,這份異代神交的情誼,已超出對其詩歌才華的欣賞,更多的是一種性情與品格上的契合。 -
高克勤 | 瑣憶程千帆先生及其《閑堂書簡》
《閑堂書簡》內容豐富,舉凡治學教學、時事政治、友朋往來、家庭生活等等無不涉及。全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多深蘊著的情感,有夫妻之情、父女之情、祖孫之情、師生之情、朋友之情等等,他在信中表達對亡妻的懷念、對女兒和外孫女的慈愛、對老師的感恩、對學生的關懷、對友人的思念等等,充分反映出千帆先生是一個長于情、深于情的性情中人。 -
趙馥潔讀《詞則》丨“以我之性情,通古人之性情”
陳廷焯說編出一種富有特色的優秀詞選,絕非易事:“作詞難,選詞尤難。以我之才思,發我之性情,猶易也。以我之性情,通古人之性情,則非易矣?!?/div>悼漢寶:一位真正的君子丨倬彼云漢
一高一矮,一俊一丑,一雅一俗,我們二人幾乎是相對的“兩極”。但是,我們兩人的性情其實還很接近:我們都不會走極端,也都不會將一句話藏住半句,我們該說的都說,該表達就表達。金圣華:夏日最后的玫瑰丨人來人往
老爸跟老媽的性格,南轅北轍,如果是自由戀愛的話,很難想像這樣不同習慣,脾氣,愛好的兩個人,怎么可能生活在一起,那豈不是等于從前小學算術題中的“雞兔同籠” 了嘛?偏偏這兩個性情迥異的人,就這么在命運安排之下,同甘共苦相依相守了這么多年。 (本文首發于2022年7月7日《南方周末》)學者孟憲實談武則天研究:政治的事情你不能圍繞她的生活作風去看
“很多政治女性情愿實質掌握權力,真正掌握朝廷,而不必非要實至名歸,要那個‘名’干什么呢?麻煩得很,所以前面很多女性掌過大權,沒有一個女性試著走這條路?!? (本文首發于2021年12月9日《南方周末》)周國平:我特別贊成雙減
善良,灑脫,豁達,幽默,真誠,智慧,就像他在坪山圖書館共讀一本書活動中講解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一個真性情的人,一個真性情的周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