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解決語言壁壘與版權保護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吳義勤談網文出海
長期以來,在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過程中,海外對中國文學的形象都有一定的偏見。一些海外讀者認為中國文學都是政治化的、意識形態化的、宣傳化的。 現在我覺得AI翻譯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當前,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高速發展,為網絡文學出海翻譯帶來創新增量。 -
澳門松山:坐看風云際會
鏡湖醫院北門前的孫中山銅像與平素常見的“國父”立像不同,并非目光炯炯、堅毅穩健的政治家形象,而是披著白大褂、戴著聽診器、目光深沉、凝神思索的醫師形象?;蛟S,正是松山腳下的沉思促使這位年輕的醫師走出診所,離開澳門,奔赴國運潮頭。 而松山腳下發生的這些往事,注定會成為一個文明古國在現代化的曲折進程中幾個韻味悠長的注腳。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9日《南方周末》) -
昂山素季“頭號政敵”:緬甸總司令敏昂萊的高光時刻
敏昂萊深知過去軍方名聲不佳,也做了種種努力試圖改善形象,把軍隊打造成當前民主轉型的推動者角色,為此他不惜頂著軍內的異議大力進行軍隊改革。 他在Twitter和Facebook上都開設了賬號,Facebook賬號粉絲數一度高達130萬。這些賬號或發布他出席會議的消息,或分享他出訪旅途中的趣事,或關注健身運動,此外,也會抱怨某些勢力對緬甸的“欺凌”。 2018年和2019年間,Facebook和Twitter先后以防止“仇恨和錯誤信息擴散”為由,刪除了他和其他幾位緬軍將領的賬號。這讓他在特朗普之前,成為美國社交媒體平臺第一次封禁一個國家的軍事或政治領導人賬號的“受害者”。 -
黨史學者黃駿的2019書單
《中山陵: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修訂版)是一部從政治文化史視角詮釋孫中山身后事的論著。該書以中山陵為考察主軸,剖析了國民黨政權如何借用中山陵來塑造政黨形象及向社會大眾傳送理念。 -
尋訪法國大革命遺跡: 最宏偉的“實驗劇目”
發生在230年前的法國大革命,并不僅僅是法國的變革,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中,從殖民地獨立運動到歐洲民族解放運動,乃至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無數的政治運動繼承了這筆革命遺產。而在巴黎留下的遺跡與作品里,這場大革命向世人展示的自身形象也逐漸清晰。 -
特朗普的“打卡”外交,只為競選連任造勢
在一系列的不利因素面前,特朗普需要一場立竿見影的外交活動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樹立自己“有所作為”的形象。畢竟,和紛繁復雜的內政相比,外交是總統專屬的舞臺,想做就可以做。而朝鮮自從河內特金會失敗以來,也需要重啟對美關系,希望能盡快取消制裁。兩位領導人的共同政治需要促成了這次倉促的“外交秀” -
游覽車事故頻發,臺灣怎么了?
經常發生的游覽車重大事故重創臺灣形象。很明顯的是出了系統性的、結構性的問題,別說是大陸觀光客,就連臺灣人也無法置身事外,用這幾年臺灣政治流行語來說就是“全民共業”。 -
該治理而非管理
作為一個從事政治學研究的復旦人,我想就復旦形象片“東大門”事件反映出來的治理模式作些探討。盡管我們的分析源于個案、源于復旦,但是要揭示此類問題的根由,也不妨超越個案、超越復旦。 -
尼克松訪華接待工作幕后瑣記
尼克松訪華只有短短的幾天時間,中方卻因國家形象、外交觀瞻的政治需求,吹皺了一池原本封閉的靜水,深深地觸動了京城的方方面面,帶來了某些改變的機遇和可能。 -
“核心價值”課,這么上!
最近內蒙古集寧第一中學校長李一飛提出,應將政治課改成公民常識課,不要喊那些空洞的理論。那么民主、法治、愛國、友善……如何讓孩子們真正理解透徹?那就需要有教材加以形象化的表達。希望未來的“核心價值課”有用心編寫的教材,有循循善誘的良師,還能上得引人深思又能趣味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