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缺失又害怕失控:尷尬的學位論文盲審
同行評議向來不是完美的制度,但它廣泛存在于學術界。對學術期刊的審稿機制,業內人士都習以為常、愿賭服輸。 但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如果通不過,不僅學生的畢業證和學位證都拿不到,等于是“白讀了”,導師也會受到牽連——被扣減招生名額,甚至不能晉升職稱。 我也聽聞有些“糟透了”的學位論文被“槍斃”,一點都不冤枉。但也有的同事堅稱盲審評委“胡攪蠻纏”,甚至說他們“打擊報復”。 -
01:34
萬世師表陶行知丨那年今日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原名陶文睿,是我國近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被宋慶齡稱為“萬世師表”。1917年陶行知留學回國,當時中國有兩億文盲,七千萬兒童無法接受教育。他深知教育才是出路。他將教師作為畢生的事業,“招募一百萬基金,征集一百萬位同志,創辦一百萬個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他要幫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國人都識字,要使個個鄉村都得到光,合起來形成中國的偉大的光。1946年7 月25日,陶行知先生病逝,但他留下的教育精神,到今天依然發人深省。 -
什么樣的明星算“絕望的文盲”?
娛樂圈的“文盲們”正在一次次突破下限 -
怎么看“文盲演員?”ChatGPT這樣說……
-
印裔黑幫為何活躍在馬來西亞:貧困、失業、尋求“存在感”
印裔馬來西亞人的先輩,大多是18、19世紀從南印度遷移而來。作為橡膠樹種植區的勞工,他們大多是文盲,幾乎沒有機會學習新技能或接受正規教育。 “印裔幫派里,‘下屬’只能從事下層工作。且幫派大多被馬來西亞或其他國家頭目控制。收到需求后,運用特殊渠道,向特定客戶運送毒品,或按照‘老板’的要求執行合同殺人?!? “黑幫的發展與轉型,與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福利政策等有很大的關系?!? (本文首發于2022年5月19日《南方周末》) -
“消逝的童年與消逝的成年”: 短視頻時代正在批量制造“新文盲”?
只有在最短時間內吸引觀看者的眼球才能獲得流量利益,這導致短視頻生產者必須提供盡量多的刺激,而觀看者的短期、即時獎賞反饋不斷被強化,也導致其注意力的保持時間越來越短。 (本文首發于2021年10月28日《南方周末》) -
“我在阿富汗的戰爭中長大”
“一個在這樣國家長大的人,可能都充滿了創傷。除了教育和文學之外,沒有什么能保證拯救阿富汗。只要人們是文盲,不讀書,這個國家就沒有一個關于美好未來的希望?!?/div>教育公平之路:從80%文盲率起步
教育進步背后,財政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推手。公開數據顯示,從實施改革開放的1978年至2017年,人均教育經費從不到9.8元增加到3000余元。提到感情, 我們都是文盲
在一片情感廢墟之上,在樹木被燒成黑炭的地方,暴雨過后總有草芽生長。西方電影里有很多類似表達:心靈的危機,信任的危機,以及危機后的復蘇。只不過我們看了太多姑嫂斗法、婆媳虐心,茶杯風波消弭于柴米油鹽、皆大歡喜,忘記了人類精神世界另有一套生生不息的法則。【手記】尋找一個朋友
南京22歲母親樂燕出門找尋毒品,把兩個親生孩子活活餓死在家里。這位母親有著如遭詛咒般的人生,被父母遺棄、黑戶、半文盲,流浪街頭,淪落風塵,染上毒品。南周記者為尋找這場悲劇發生背后的故事,走進了樂燕的人生軌道,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