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冶 | 且聽花曳傳心秘:姜建強《秘花》中的日本辯證詩學
就此而言,《秘花》之秘層,正是從地火水風的原質去穿透日本文化的表象,直取那愛與死的驅力本身。 -
人造特色、捏造風情:別把游客當傻瓜整
厭倦了山寨金字塔、縮微埃菲爾、散裝民族特色和山寨歐陸風情的中國游客選擇了同屬東亞文化圈的日本和韓國,去漢城體驗大明,去奈良尋找盛唐,去“他者”那里尋找自我的文化根性。這足以引起旅游從業者的深思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9日《南方周末》) -
夢回大唐:一個日本和尚的中國紀行
靈仙、貞素和圓仁三個和尚在中國的故事,直觀地告訴后人,唐朝是一個開放的、多種文化水乳交融的世界性帝國。王朝如人,如果說先秦是爛漫天真的少年,那么,唐朝則是意氣風發的青年。 早在來中國之前,圓仁與中國就有深厚淵源——圓仁算是鑒真的三傳弟子。師父最澄在圓仁西渡前三十多年,就來到中國——與最澄同行的,還有空海。最澄在天臺山國清寺研習佛法,回國后,創建了日本天臺宗。 謹以此文紀念中日邦交正?;?0周年。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2日《南方周末》) -
何止珍饈,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巡禮
原來,在西班牙也能品嘗到日本的藍鰭金槍魚,我慢慢打開了一個遠比日本烹飪面更遼闊的屬于安達盧西亞的大西洋藍鰭金槍魚世界。 日本“otoro(大トロ,大脂)、chutoro(中トロ,中脂)”中的toro一詞,在西班牙語中意為“公?!?,亦是國家文化的符號。一塊完美的藍鰭金槍魚火腿,是兩國文化美食精粹聯姻的最佳產物。 (本文首發于2022年8月18日《南方周末》) -
談“文化挪用”是自認弱勢, 落入白左的敘事議程
一百多年過去了,日本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文化輸出國,勢頭強勁的日本文化借助游戲、動漫、影視、服飾、飲食等載體牢牢占據了英語文化之外的半壁江山,也就自動從“文化挪用”的戰場里逐漸撤出了 (本文首發于2022年8月4日《南方周末》) -
日本少子化50年:什么在影響生育意愿
育齡婦女的已婚比例和婚內生育率,直接決定了一個人口群體的生育水平。然而,生育意愿像是探測器,生育率并非社會問題的根源,而是社會問題的綜合體現與結果?;蛟S,這些年日本政府應對少子化政策的實際效果可以佐證這一點——盤根錯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影響著育齡婦女的已婚比例和婚內生育率,深遠影響著一個人口群體的生育水平。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朝鮮、越南、沖繩是如何過清明節的
日本的本土沒有清明節,這和日本獨特的宗教文化心理有關。日本大規模學習和吸收唐朝文化,是知道清明寒食這一中國習俗的,而沒有將這一習俗移植到日本,顯然是有意識選擇的結果。據劉曉峰《寒食不入日本考》的研究就認為,日本文化有獨特的“穢”的觀念,將死亡視作一種重要的穢,要盡可能地避免觸穢,而尸體、墳墓就被認為是有穢的存在,“有鑒于尸體有穢,尸體的停放處(包括埋葬處)有穢,流行于唐朝的掃墓之俗不可能移植于日本”。 -
“喪文化”、低欲望社會、不寬容的時代:日本國民自信度持續下降
就在年輕群體傾向于“躺平”之際,掌握社會權力和財富的“團塊世代”已陸續退休,日本已成為全球老齡化、少子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很喪”“躺平了”“不想再努力了”,這類頹廢的詞匯時常出現在日本的社交媒體上。頹廢文化所衍生出的文字、視頻和表情包,更是在青少年群體中廣泛流行。 (本文首發于2022年3月17日《南方周末》) -
“東京奧運景氣”成泡影,“喪文化”與排外主義興起
“2021年3月,當日本政府宣布不接受海外觀眾的時候,東京奧運會的經濟效益就已做出了巨大的減法??梢哉f,奧運觀眾帶來的大部分經濟效益已消失?!? 在東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新國立競技場南側廣場上人頭攢動,不少東京市民在草坪上席地而坐,響起一陣陣的掌聲、歡呼聲。到了夜里11時多,“喪文化”開始顯現,人群中開始傳出吶喊聲、哭嚎聲,紙巾、空罐和空酒瓶也堆滿了南草坪,警察以及現場工作人員高喊,“把垃圾帶走”“慢步行走,不要踩踏”。 (本文首發于2021年8月5日《南方周末》) -
拉面、浮世繪、懷石料理...這些日本國粹文化,原來都源自中國
面的一個源頭是大唐的餛飩和索餅。餛飩在日本的理解是用糯米做的,帶餡兒的團子,有點類似我們的湯圓。 索餅呢,有點像是油炸的馓子,日本人又把它稱為麥繩,就是拿小麥做的繩子一樣的面條。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跟中國有淵源的日本文化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