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密州看東坡:一懷悲憫,滿腹珠璣
蘇軾曾在密州“把酒問青天”“酒酣胸膽尚開張”“夜來幽夢忽還鄉”“詩酒趁年華”,山東半島風土與所歷所感,觸發蘇軾創作出“密州四曲”,抵達一個詞作高峰。蘇軾與密州,彼此有幸,彼此成全。 -
夏特古道:觸摸西域的千年滄桑
每年五月中旬到十月,夏特古道北段昭蘇方向對游客開放。南段溫宿方向目前還沒有對外開放,考古、科研以及施工人員需要向當地邊境管理部門申請同意后方可進入。作者有幸進入南段,并攀上古道內最險峻的冰川半腰。 夜宿天山山脈最高峰托木爾峰下,竟然聽到半夜雞鳴,恍然“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何故?請跟隨作者一道探索神秘的夏特古道南段…… -
浮世繪:一場流動的視覺盛宴
一百多年前,浮世繪從日本流向歐洲,后來又從歐洲流回日本;一個多世紀之后,我們有幸在浮世繪的故鄉以一種流動影像的形式去靠近它、欣賞它。如此想來,浮世繪不僅描繪的是十里燈火中的浮生一夢,其本身不就是歷史長河中一場流動的視覺盛宴嗎? -
【我們的2021】讓老年人都有幸福美滿的晚年
-
“在教育里內卷,只會卷走安全感”:一名歸國學者教改失敗之后
哈佛大學從1938年開始跟蹤自己的學生,他們發現最有幸福感的校友,不一定是最有錢、最有名、最有權力的,而是與周圍人際關系最好的。 考上大學一定程度上不是改變命運,而是讓自己不被社會淘汰,是為了保底,迎合這個社會所設定的最低標準,這也是一種恐懼感。 何偉從小感受父母關愛,在美國鄉村長大,擁有安全感,他成為記者因為他真正喜歡寫作,所以他不怕失敗,不怕被拒絕,所以他能堅持寫作。換做是我,缺乏安全感,又急于成功,如果被編輯拒絕過一次,很可能就選擇放棄。 -
專訪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李曉江:“人們來雄安是要生活的”
我的期望是,未來的雄安會有深圳粵海街道那樣的混合開發模式,會有杭州那樣呵護滋潤水體岸線的態度,會有成都那樣輕松閑適的生活氛圍,會有上海那樣為了保護城市風貌劃定“永不拓寬的馬路”。 中國城鎮化下半場,我覺得是回歸生活常識,真正關心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關心教育、醫療、空氣、陽光,讓人們有尊嚴地安全地生活在一座有活力的城市里面,有公平的福利待遇和健全的保障,有幸福感。 -
起舞弄影 | 江青:送傅聰——揮手自茲去
這篇文章我仍然在依循傅雷家訓給予的指南——第一先做人,來寫我認識的傅聰,何其有幸與他相識五十八載,希望世人在認識一位“詩人鋼琴家”之外,也認識這位富有赤子之心、獨立思考、一生追求精神理想的“人”! (本文首發于2021年1月28日《南方周末》) -
海淀媽媽“上岸”記:“頂尖再往頂尖去是很難的”
“媽媽焦慮的根源就是怕孩子不幸福。一旦沒教育好,他的選擇權利就會減少,就有階層滑落的焦慮。我的學歷挺好的、工作挺好的,如果孩子不如我,那他怎么會有幸福成功的人生?” -
4億年前的眼睛是怎么看世界的?
一次特殊的機遇使得科學家有幸觀察到地球上最古老的化石眼睛的內部秘密,該化石來自生活于4.29億年前奧陶紀時期的一種三葉蟲。 -
親歷者談95世婦會25周年:“婦女問題都是一些古老的問題”
我們這些有幸參加的人,多數都有著婦聯背景,但成了世婦會理念的傳播者。我們意識到,要站在婦女的立場上,為婦女說話,向政府要政策、要法律,進一步保護女性權益。 社會性別這個概念,通過世婦會的行動綱領,介紹到了中國,就好像打開了一扇窗。往后十年,一系列的社會性別培訓、研討會和社會性別的課程不斷地開設起來,婦女研究者學習“社會性別”的概念,研讀理論。我覺得這是世婦會送給我們的最寶貴禮物。 (本文首發于2020年11月5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