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出山:鄭汴黃河段的節氣表情(下)
黃河桀驁不馴,善淤、善決、善徙。宋代河患突出,在豫北。明清兩代是黃河下游河患嚴重,在今日之鄭汴段。直到1982年,黃河還發大水于鄭州搶險。直到小浪底工程建成,之后二十多年,黃河安瀾成現實。 -
河出山:鄭汴黃河段的節氣表情(上)
懸河頭。華北軸。百川口。萬古流。 二十年前,人在盛年,當時蠻有信心把河南境內的黃河大橋走一遍的?,F在我不敢說了——黃河大橋數不清! 2024年,我和詩人磊超小友不謀而合——打黃河的主意。這條大河之于我們,既熟悉又陌生,像小區里經常見面、為了禮節時不時還要熱情打招呼的鄰居一樣。 故而選擇從鞏義的南河渡開始——從南河渡到開封的柳園口,大約一百二十公里。這一段有意思,人文故事精彩,舉足輕重。這一段是用河與治河關鍵之處,曰“保障滎河”——黃河安瀾取決于這里。這一段好風景,河帶山礪,連接著黃淮海大平原,人煙輻輳,五谷豐登。 河之精粹與精彩,大致在斯! -
國寶檔案① | 《清明上河圖》中的“舟”
汴河中最常見的船只,顯然是貨船與客船。 -
舟楫往來的“清明上河圖”
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與“上河”是什么含義呢?現在,讓我們展開《清明上河圖》長卷,將目光聚焦到汴河上的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