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砂行動”24小時:核陰影籠罩印巴沖突
短期內雙方為維護國內政治信譽,可能會陷入“報復-還擊”的循環,難以迅速走出陰霾。但從中期來看,危機有緩和余地。 莫迪政府若繼續沉迷于“戰爭邊緣政策”的政治紅利,當民族主義情緒裹挾理性決策時,或將隨時點燃印巴全面戰爭的“火藥桶”。 -
算法應顧及公共利益
此次抖音官方公布“算法原理”是開了個好頭,但在公布“算法原理”之際仍應持續拿出改進“算法原理”的計劃,讓“算法原理”的目標變得多元,而不只是為了讓用戶更多地把頭埋在手機里使用平臺而已。算法應有防沉迷機制與內容多樣化機制,并持續打擊垃圾信息、假信息與詐騙信息,如此俾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算法原理”的負外部性,讓平臺方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增進公共利益。 -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手機:科技有兩面,關鍵在如何用丨快評
“地球熄燈一小時”與“世界無車日”并不能抵擋工業化大潮已經普及的生活方式,“熄屏二十四小時”乃至“禁止未成年人帶手機/使用社交媒體”,也無法阻擋信息時代的步伐。試問,如果家長都忍不住“幾分鐘不看手機就焦慮”“下班就躺在沙發上刷手機”,那么又如何言傳身教孩子?這就需要家長與學校探索新的思路,善加保護孩子,引導與培養孩子對電子產品的使用習慣。 -
全國政協委員陳偉志呼吁,16歲以下未成年人禁用社交媒體
“未成年人模式、防未成年人沉迷系統面臨落地難的問題。有的監護人甚至還把自己的賬號給未成年人使用?!? “平臺很難實時監控網友發布的內容是否適合未成年人。當前社交媒體上充斥著不實和有害信息,未成年人很容易受誤導、蠱惑?!? “16歲以下未成年人對他人實施網暴、網絡欺凌,幾乎不會被行政拘留或追究刑事責任,這也縱容了未成年人的網暴行為?!?/div>回農村老家過年,樂見父母找到自己的“精神碳水”丨回鄉偶書
很多人一看到老年人刷視頻就會給他們打上“沉迷”的標簽,其實對于老年農民而言,他們會比我們年輕人更自律。“沉迷AI自殺第一案”:漩渦里的人與公司
在大多數AI聊天機器人程序中,內容審查和過濾機制相對滯后。其中一些程序甚至在這方面幾乎空白,任由諸如色情、自殺等敏感話題泛濫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全女徒步團遇險”:“營銷策略”豈能凌駕生命安全之上丨快評
這起事件顯示,這家戶外組織沉迷“性別敘事”而到了輕視乃至漠視專業能力的地步,這是相當危險而且不負責任的。戶外運動的危險可大可小,有時猶如行軍打仗,絕不可以輕心掉之。過度關注所謂“性別敘事”乃至“政治正確”,無異于美國波音公司近期被爆出的“為了就業種族配額不顧專業能力”的行為。而即便是希望打造所謂“全女概念”,首先也要在專業能力上保證團員的生命安全。女校長詐騙巨款充值網游3000萬:應正視“氪金”游戲成癮的負外部性 | 快評
從責任自負的角度講,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有消費自主權。網絡游戲作為一個龐大的產業,也貢獻了龐大的就業和收入,甚至推動了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發展。 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沉迷于網游,過度消費,一旦超出了個人支付能力,就可能誘發違法犯罪。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網游的成癮性、負外部性和賭博相比也不遑多讓。從捧殺到棒殺,被社交媒體玩壞的林加德們
有的球員在戰場般的社交媒體上賺得盆滿缽滿,也有的在烏合之眾的群起而攻之下黯然神傷,還有的沉迷于這樣的虛幻戰場而無法自拔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大學生沉迷網游”受關注:解決“上癮問題”,“禁止”難以一勞永逸 | 快評
網絡游戲之外尚有為數眾多的其他“刷屏上癮”行為,舉凡短視頻、短劇、社交媒體都在此列。沉迷網絡游戲只是“沉迷問題”的一個面向,高科技產品設計出來的初衷就是讓你上癮:現實中“刷抖音刷到天亮”“玩手機兩小時,晚自習兩分鐘”“一下班就躺在沙發上刷手機”的情況非常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