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重”、最“雜”、最“軟”……生態環境法典的各編之最
篇幅最多的“污染防治編”被認為最“重”:單行法相對成熟,但法典實施后,不少單行法將同時廢止。 涵蓋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的“生態保護編”被認為最“雜”:保護和利用交織,涉及大小環保之辯和部門協調分工。 全球首設的“綠色低碳發展編”被認為最“軟”:立法資源薄弱,“難為無米之炊”。 開頭的“總則編”和結尾的“法律責任和附則編”收到的意見最多:面臨“奠基是否穩固、兜底是否全面”的拷問。 -
03:22
北京沙塵暴最前哨:孤獨的氣象站
風起額濟納,沙落北京城。內蒙古額濟納旗一度被認為是北方沙塵暴策源地。在這片荒漠中,拐子湖氣象站已孤獨地存在了六十多年,屬中國僅有的兩個沙漠腹地氣象觀測站之一。目前氣象站有3名氣象人員和1名廚師。在這里,用站長魏新東的話來說,是“寂寞型枯燥”。 -
專訪生態環境部水司司長張波: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推進美麗河湖建設
從國際比較看,我國水環境理化指標已與中等發達國家相當。但水生態環境保護還有不少明顯短板,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然突出。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按照“三水統籌”的思路,力爭在“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上實現突破。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力爭在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突破。 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制修訂要做到既堅守底線,又考慮行業發展實際,合理設置過渡期,發揮標準引導和倒逼作用,努力實現保護與發展雙贏。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 -
專訪生態環境部法規司司長別濤: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過去十年是我國生態環境法治建設力度最大的時期。生態環境立法以環境保護法為統領,涵蓋水、氣、土壤等各類環境要素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態系統,已基本形成了務實管用、嚴格嚴密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 過去十年生態環境標準建設快速發展,這是推進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重要基礎。 推動將保障公眾健康理念充分融入生態環境管理策略,環境健康管理試點將擴大到10-15個地區。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推動改革在法治的軌道上,向常態化、規范化、科學化轉變。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 -
01:16
“塞上江南”上,百鳥空中飛
寧夏,湖泊眾多,濕地連片,風景優美,被譽為“塞上江南”。地處寧夏石嘴山市的沙湖生態旅游區是鳥的天堂,每年有數萬只鳥兒在此繁衍、棲息。 -
最完備的法規,竟成最公然的遮羞布
當初制定湖泊保護措施走在全國前列,但破壞也走在全國前列,湖泊的銳減恐怕在全國也是史無前例的。當最完備的法律、最豪邁的口號卻難阻最瘋狂的侵吞,寫在紙上的條文也就不過淪為一塊最公然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