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一醫院為單身女性試管助孕引爭議背后:當把生育需求納入法規框架
嚴格禁止“凍卵”“試管助孕”“買精”等生殖輔助技術的應用,也無法完全禁絕相應的需求,反而會催生龐大的地下產業鏈。尊重單身女性生育自己孩子的需求,并納入更細化的監管與立法框架之內,是值得嚴肅考慮的政策取向。 -
全國10省份實現生育津貼直接發到個人 新增普惠性托位66萬個
-
低生育率倒逼企業轉型:“家庭友好”成ESG競爭新高地
世界人口正在經歷從高增長向低增長的歷史性過渡,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正在改變全球勞動力市場的格局。勞動力短缺將導致企業招聘成本增加,生產效率下降,而家庭友好型工作場所能夠通過吸引和留住人才,緩解這一挑戰。 -
韓國迎來“雙胞胎潮”:科技能否縫合社會“裂痕”?
韓國《朝鮮日報》2025年2月28日報道稱,韓國雙胞胎的數量變多了,2023年的23萬名新生兒中,多胎兒有1.26萬人,占比5.5%,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近兩倍。韓國雙胞胎數量變多,與政府不斷推出生育扶持政策有關。 在過去十多年間,韓國政府采取了多種激勵政策以推動家庭生育,覆蓋經濟、住房、職場等多個層面,累計投入超360萬億韓元。從2024年起,1歲以下嬰兒家庭每月可獲100萬韓元,約5000元人民幣。 面對多年跌入谷底的生育率,韓國開始“另辟蹊徑”,推行輔助生殖技術,包括降低試管嬰兒(IVF)等技術的使用門檻,并將相關費用納入醫保范圍。 -
也許應該請機器人保姆
擁有具身智能的機器人有可能緩解人們養育孩子的辛勞,從而提升人們的生育意愿。 -
強信心增預期,方能提振消費
提振消費的利器還是需要找回內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點,讓企業敢于投資,民眾敢于購房買車、結婚生育,播種長期主義心態,增強信心與預期,為經濟增長注入涓涓不壅的源頭活水。 -
發放育兒補貼,用真金白銀提振生育丨快評
實際上,社會化養老,也是“所有人的子女養所有人的父母”,退休老人所需要的所有商品和服務,都是由正在工作的年輕人提供的。如果沒有了年輕人,沒有了工作者,退休老人賬號里再多的錢,也不過是一個符號,無法買到需要的養老服務。 -
全國人大代表阮祥燕:因放化療,每年至少百萬女性失去生育力
保守推算,每年因放化療導致至少100萬女童和育齡女性卵巢功能提前衰退,喪失生育能力。 對于男性生育力的保護,成年男性可以凍存精子,但男童凍存睪丸的技術在全世界范圍內都還不成熟。 -
全國人大代表談育兒補貼:建立多部門數據共享的信息管理平臺
李君的設想是,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建立育兒補助信息管理平臺。通過與民政、公安、教育、醫保等部門的數據共享,精準識別二孩、三孩家庭。 申請補貼的流程也可以簡化,實行線上申請、審核。還應加強補助資金監管,并將育兒補助政策與其他生育支持政策相結合,形成政策合力。 -
失獨再生養家庭能否納入政策補助?丨兩會圓桌
全國范圍內,絕大多數失獨家庭再生育都不能再享受失獨家庭經濟補貼。據調查了解,當前處于困境中的失獨再生養家庭父母普遍年紀在50歲以上,而孩子普遍仍在讀小學,面臨“隔代撫養”的經濟與精神的多重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