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想科研,學生要就業:大學資源錯配何解?
不少高校老師的優勢在于培養學術型或科研型人才,但不少學生志不在此,對做科研沒有興趣,只想早點畢業,早點找個工作。 -
虛構考研成績“維權”:涉事考生的生存狀態更令人憂慮
虛構的考研成績在任何意義上都不能成為欺騙父母的“情緒價值”,涉事考生的心理與生活狀態更令人憂慮。社會大眾有必要摒棄對“研究生”的過高推崇,家長與考生都應更加理性地看待考研,不能將其作為逃避人生的借口。 -
清華土木考研復試僅來三人?我們到底該選什么專業丨議教
十多年前,物聯網專業風靡一時,最多一年曾有三百多所高校開設了物聯網專業。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該校開設了物聯網專業,但在2018年,杭電取消了這個專業,原因就是就業不好,轉出率高。從開設到取消,僅僅經歷了4年時間。 在過去5年里,設置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已經從35所增長到500多所,相關人才過剩也是遲早的事情。 -
“英語輔導名師”成績造假,荒誕劇凸顯考研應試化積弊
研究生考試的應試色彩越來越重,考研輔導成了應試教育的極致案例??佳休o導,不會從培養學術興趣和學術能力入手,而是單純教學生如何應對研究生考試,考出高分。 -
全國人大代表祝響響:鼓勵在職中小學教師提升學歷
“在職老師不可能拋下現有的教育教學工作,孤注一擲去考研。單獨招生、單獨劃線、單獨錄取,就是采取比較靈活的方式,讓這個群體覺得有一條路走得通?!?/div>考公、失業、追夢……在上海圖書館度過冬天
失業者尋找慰藉,求職者追逐夢想,創業者尋找人才,青年學生為未來努力備考……他們在上海圖書館抵御寒冬、蟄伏等待、重啟人生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考研已經退燒,考公考編會退燒嗎?丨開年十大猜⑦
答案:不會,一個階段內還會繼續燒下去。 (本文首發于2025年1月2日《南方周末》)報名人數連降,考研“遇冷”下的變與不變丨周末同頻
考公愈熱考研變冷:“性價比”背后的因與果丨快評
近年來,讀研究生的“性價比”下降了不少。從收益看,現在碩士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不見得比本科生好,甚至出現了倒掛。據某互聯網招聘平臺發布的《2024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2024年,碩博學歷應屆畢業生工作offer獲得率較2023年下降12.3%,而本科畢業生的offer獲得率則高于研究生。尤其非“雙一流”高校就業“學歷倒掛”的現象更為突出,非“雙一流”學校碩博畢業生offer獲得率,比一般高校本科畢業生的offer獲得率低10.7%。報名人數連續兩年下降,考研熱迎來歷史拐點丨議教
考研報名人數連續兩年顯著下降,意味著一個瘋狂考研的歷史階段終告一段落,新一代人更理智了。這是一次重大轉折,更重要的,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