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環境部答南周:臭氧污染形成機理已逐步探明
2022年上半年全國臭氧濃度反彈的原因,一是臭氧污染的前體物排放仍處于高位。二是氣象條件總體偏不利。 我國逐步形成了天地空一體化的臭氧及其前體物綜合立體監測體系,基本實現了短期精準預報和中長期趨勢預報。 臭氧污染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臭氧污染的成因及轉化機理還需進一步研究。 -
多地臭氧超標,空氣考核時可剔除外界影響嗎?|清潔空氣藍天日
2021年入夏以來,臭氧污染對優良天數下降的“貢獻”明顯。以7月為例,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但凡出現污染的,首要污染物全部為臭氧。 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已有近十年未修訂,目前的空氣質量數據監測評估上,只剔除了沙塵天氣的影響。隨著我國空氣質量監測評估機制逐漸成熟,以及臭氧治理任務愈發緊迫,建議在評估臭氧治理時,考慮對異常事件、氣象等外部因素進行處理。 -
追風48小時:深入“煙花”臺風眼
常規氣象預報利用雷達遙感技術,仿佛站在遠處看,而現場監測相當于與臺風擁抱,“只用眼睛看和伸手摸是有區別的”。 “對PM2.5等污染物而言,臺風會把它們‘洗干凈’,但對臭氧不是如此?!睖芎屯聜兂醪窖芯堪l現,臺風能將平流層的臭氧卷到地面上,登陸后空氣中的臭氧濃度可達登陸前的4-5倍。 在象山,追風小隊一行人專門去看了華東“臺風之王”——5612號臺風紀念碑,蘇鏑坷發了一條微博:“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弱小,但從未放棄?!?/div>升級打怪的全球難題,臭氧治理的國際經驗主要是這兩點
萬變不離其宗,做好兩個協同——區域協同治理和前體污染物的協同減排是全球治理臭氧的關鍵。 在臭氧污染水平最高的日子,臭氧往往主要由當地排放物產生,運輸的臭氧僅占很小比例。臭氧防治有多難?珠三角的得與失
“臭氧防治有多難?可能我們每個城市都做了100%的努力,臭氧濃度還會繼續上升?!? “這跟治PM_2.5大不一樣?!笔Y宏奇感慨,管好一百多個發電機組,就能管控住PM_2.5排放的大頭?!癡OCs排放源則可以十萬計,而且排放很分散,你從十萬個排放源里抓出一萬個,才能管控80%。所以我們強調要‘精準治污’?!? “每個城市之間的臭氧污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目前的科研水平還無法精細地闡釋?!? (本文首發于2020年8月6日《南方周末》)臭氧攻堅戰:肆虐全球七十載,藍天下的老惡魔
“你們是不是對自己要求太高了,藍天白云還告訴我是輕度污染?” 更令人憂心的是,臭氧與PM2.5協同的健康影響,是1+1>2。 治理臭氧和PM2.5 “一體兩面,同根同源”。 (本文首發于2020年8月6日《南方周末》)疫情期間PM2.5下降,臭氧上升 ——“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空氣污染
如同東北的秸稈焚燒,疫情期間傳統排放活動并未像公眾想象的那樣“消失了”。 “如果這種(氣象)條件發生在往年,沒有近幾年減排的努力,以及因疫情減少的污染排放,污染會更嚴重?!? (本文首發于2020年5月21日《南方周末》)繼長三角之后,蘇皖魯豫交界區22城市的大氣污染為何被重點關注?
蘇皖魯豫交界區域空氣污染已經顯現,已成為全國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2019年,22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已經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和汾渭平原接近。臭氧濃度近年來呈逐年惡化趨勢。 蘇皖魯豫交界區域的22城市分別為:江蘇省徐州、連云港和宿遷;安徽省淮北、阜陽、宿州和亳州;山東省青島、棗莊、東營、濰坊、泰安和日照、臨沂;河南省平頂山、許昌、漯河、南陽、商丘、信陽、周口和駐馬店。北大報告:剔除氣象因素,京津冀PM2.5在下降,臭氧升高
“與2013年相比,2016年京津冀地區空氣處于污染狀態的時間,平均減少了17%。但每個城市的臭氧年平均濃度均有不同幅度上升,需引起重視?!?/div>氣象局暫停霾預報 霾預報標準制定者重申“霧霾”叫法誤區
將霾等同于空氣污染就會忽視藍天下的污染,在全國大部分地區PM2.5濃度下降時,臭氧濃度卻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