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與牛肉 | 游說
如果我在中國只會說兩三個漢字,每天12點在面店請老板給我炸醬面,學會“炸醬面”三個字,我也可以好好過日子吧?但不再吃烤鴨,也不吃麻婆豆腐,這樣的生活還是理想的嗎? -
01:29
“大學生”被提及次數最多,這些熱門話題有戳中你嗎?
山河大學有多少名學生?存夠多少錢才會幸福?十年前的高薪專業如今怎么不香了?魚豆腐和礦泉水為什么被放生?韓國幽靈嬰兒調查發現了什么秘密?江浙滬獨生女和天津大爺的生活值得羨慕嗎?讀懂永無止境,新的一年小嵐繼續陪你看新聞。 -
新嫂燕球丨云間夜話
我們之所以每次都要看做燕球,因為每次都可以搶先嘗一只,快活得嗷嗷叫。她把魚丸做得大如乒乓球,甚至網球那么大,最后開水鍋中氽熟,潔白晶瑩如雪,入口嫩滑如豆腐,毫不腥膻而鮮美無比。 -
01:27
放生魚豆腐、礦泉水?別把無知當成善舉
對于這些奇葩放生行為你怎么看?來說說吧。 -
02:31
“沉浸式趕集”走紅:年輕人的焦慮被菜市場治好了?
在豆瓣“菜市場愛好者”小組,有超過14萬“人間煙火客”,熱衷于游覽各地菜市場,其中南北菜市場之爭是永恒的流量密碼。 部分北方市場有著令人驚嘆的絕美價格,一元的餡餅,一元的豆腐腦,一元一斤的大白菜...就問一元在南方市場還能買點什么?南方菜市場被描繪成“菜場界的海底撈”,切片切絲切段,去皮剔骨調味,老板致力于幫你到下鍋前最后一步,而在北方菜市場隨口麻煩老板削皮,得到的回復恐怕是削你的皮,為什么這屆年輕人喜歡逛菜市場? -
一只貓的1400公里春運丨記者過年
和社交媒體上爆紅的“第一批回老家的貓咪”一樣,我們到家后,豆腐也成了許多長輩的關注焦點,分擔了年輕人被問工資、被催生育的社交壓力。 在父親母親那一代人的記憶里,養貓等于是養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小幫手”,既能吃剩菜剩飯,又能抓老鼠,周圍鄰居也會來喂,“誰家里鬧老鼠了就借用一下”。而現在的寵物貓,只需要可愛就可以了。 -
貴州的美食江湖
折耳根、貴州牛肉粉、凱里酸湯魚、豆腐圓子串起來的貴州美食江湖。 -
標牛肉賣豬肉、標豬肉賣豆腐,誤導消費者的行業標準該改改了
(本文首發于2021年12月23日《南方周末》) -
紅色地標丨蓮花山上的紀念
10米高的雕像望向遠方,步伐堅定、衣襟“飛揚”,雕像注視下的深圳,在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后,于1980年建立了經濟特區。當年僅有3萬人的小鎮,到了2019年已成為超大城市,常住人口超過一千三百萬。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廣東什么都要憑票,有46種票證,買火柴要票,買兩塊豆腐要豆腐票?!标愰_枝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現在有兩個票,一個郵票,一個股票,股票是改革開放才有的?!? “發展是硬道理”“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以及“三個有利于”這些理論,都在1992年1月20日的國貿大廈被記錄下來,隨后傳播至全國。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6日《南方周末》) -
三人行必有師傅,三岔口必有豆腐——看姜文勸架丹青吵架狼子村罵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