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倫:與出版結緣的第20年 | 2025青年力量
彭倫讓我們看到出版可以是一份長期主義的、體面的工作。在他和他的群島圖書的長期努力下,許多前沿的外國文學作品“破界”進入中國,并且積累了不俗的口碑。 -
張丹丹:單純比憤怒和謙卑更能催生理想主義 | 2025青年力量
張丹丹以學者的敏銳和人文的溫度,始終扎根于社會肌理深處。從騎手社保困局到留守兒童身心教育,從職場“女性衰退”到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她用嚴謹的實證研究拆解卡點,也以建設性的視野勾勒路徑。作為權益保障的推動者和社會風險的預警者,她相信“單純比憤怒和謙卑更能催生理想主義”。正是這份純粹的學術堅守,讓她的研究一次次照見并抵達現實。 -
餃子:國產動畫守門人 | 2025青年力量
餃子的故事,是一個堅持理想、不懈追求的故事。從醫生轉行做導演,從默默無聞到聚光燈下,他始終堅守一件事:用心做作品。這種精神正是當下中國影視行業最需要的力量。國產動畫的春天或許還未真正到來,但餃子已經在前方點了一把火。 -
專題
破界丨2025青年力量
-
王寧:找到自己的路 | 2025青年力量
從局限中尋找可能,于逆風中淬煉羽翼,在不確定中堅定方向。王寧以深思與篤行,秉持著對時間與經營的尊重,一步步拓展想象的邊界,讓微小在不斷適應變化的過程中生長為遼闊。從“中國的迪士尼”到“世界的泡泡瑪特”,破立之間,他正在定義IP產業的未來。 -
劉世超:“人更快樂,世界就更美好” | 2025青年力量
作為打破行業桎梏的新銳企業家,劉世超離開舒適圈創立溪木源,拒絕傳統代工模式,不使用現成配方,堅持自主研發核心原料,解決日益增長的亞洲敏感肌人群的需求痛點。在資本裹挾的消費浪潮中,他打破短期主義,堅守長期研發投入,用科研技術和品牌文化帶動傳統化妝品行業進行產業升級,聯合相關機構共建行業生態。 -
李青:藝術作為現實之窗 | 2025青年力量
李青的繪畫、裝置和影像作品,在相似性和矛盾中尋找理性的裂隙。他像一個收集者和觀察者,從社會現實中,調和出沖突的新敘事,表達獨特的歷史意識。在藝術日漸精致和商品化的當下,李青宕開更大的時空維度,也成為我們理解紛繁蕪雜的時代變遷的一扇窗口。 -
劉世超:“讓世界因為我變得更美好” | 2025青年力量
“青年力量”始自2005年,是由《南方人物周刊》發起的年度青年菁英名單,旨在尋找在各專業領域中有杰出表現的青年代表?!?025青年力量”將延續這一初心,匯集來自文化、藝術、體育、演藝、音樂以及商業等多個領域的青年代表,聚焦展示這些青年如何跨越傳統的界限,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可能性,實現創造、融合與創新。本年度專題內容從5月4日起陸續發布,敬請關注。 -
中國比較文學學科開拓者樂黛云:“與時俱進,但絕不隨風起舞”
“也許我在未來十年,會開始寫寫我的‘負面人生’吧?!?021年5月9日,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特地主辦的樂黛云新書研讀會上,這位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奠基人、北大中文系教授曾朗聲宣告,未來她的個人書寫或許會觸碰到回憶里最真切的部分。這位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的學者,在人生的后半程始終懷揣著“未完成感”。 當時在座聽眾的期待,在2024年7月27日凌晨畫上了一個句號。就在巴黎奧運會拉開帷幕的同一個清晨,樂黛云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 在對樂黛云的生平介紹里,最常提到的莫過于她是1970年代北大恢復招收留學生后第一批教留學生“中國現代文學”的教師之一,且在開拓比較文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推動“跨文化對話”上成就斐然,與學者湯一介伉儷情深。而她對“歐洲中心論”“東風壓倒西風”和“東方中心主義”的批評,“革命青年”的經歷,學術思想的轉折,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對新知的求索,以及不沉湎于苦難亦不掩藏傲骨的個性,外界知之不多。 不過,樂黛云的許多學生和友人都深受她的感召:“歷史的回憶當然重要。但她不會陷在其中,她身上有一股力量?!睂裉斓暮芏啾池撋顗毫?、習慣向內收縮的年輕人來說,樂黛云的樂觀和堅韌太寶貴。 與我們采訪她的2021年相比,當前的世界局勢越發波譎云詭。能夠看到東西方思想各自的根源和光亮所在,并極力促成相互對話,更是這個時代值得珍存的價值取向。 “與時俱進,但絕不隨風起舞”,這是晚年樂黛云的自我評價。她“能將真實的生命經驗縱身入時代的洪流,在這一試金石上檢視自身成色,留下此在的痕跡”,這也是我們重發此文紀念她的原因。 本文原發表于2021年6月。 -
孔大山 你找到外星人了嗎?丨2024青年力量
《宇宙探索編輯部》展現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另一種可能,這部使用偽紀錄片形式拍攝的劇情片,雜糅了荒誕、黑色幽默、公路片等元素,帶領觀眾和影片中的一群“民科”一起去西南山區尋找外星人。電影上映后收獲了高口碑和多個獎項,但作為導演、編劇的孔大山卻表示暫時不想當導演了。這種沒有在斬獲機會后乘風直追的選擇,也展現了青年人的另一種可能。在監制王紅衛看來,不需要把自己當顆螺絲釘擰進電影工業體系里,導演“首先是一個人”。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