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2025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335萬人
-
01:55
蘇州中學招老師,要清北生不要師范生,你怎么看
近日,蘇州中學前往高校招聘應屆畢業生當老師,要清北生不要師范生,引發熱議。根據該錄用名單,13人中,清華6人,北大4人,有八位博士,五位碩士,無一人是師范背景。 蘇州中學,在江蘇可謂是家喻戶曉,高考成績名列前茅。而他之所以能成為好學校,好學生和好老師功不可沒。 所謂好學生,自驅力往往很強。所謂好老師,就是既有學科天賦又有教學能力,令一般學生有效提升對學科的理解、達到系統掌握與有效運用的水準。這是絕大多數學生自學所不能企及的高度,也是照本宣科的一般教師所無能為力的。 -
科研人“高考放榜”,項目中標率迎新低
此前,基金委規定面上項目實行“申二停一”,也就是說,如果連續兩年申請項目未中,需停一年才能繼續申請。但這一規定在2024年取消。這一變化,直接帶來了項目申請量的大幅增長。 沒有人真正有時間去仔細閱讀申請書,“由讀整本申請書變成只讀摘要”。 -
茍仲文被查,二十大后落馬正部級官員增至7人丨時政周報
華春瑩任外交部副部長,是第三位女性副外長。 2023年共批準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53286人。 2024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342萬人,比去年增加51萬人。 云南省審計廳原廳長劉明再被查,曾為孫小果改判打招呼。 一周時政新聞回顧(2024年5月25-31日) -
01:53
藝考生困在二本線
“藝考是捷徑”,這是一些人多年來形成的刻板印象,但“捷徑”正在漸漸變成一座“獨木橋”。2024年是藝考改革全面落地的第一年,其最大變化是文化課分數線的提升。??荚盒5匿浫》謹稻€提升至二本線,院校統考中文化課的成績占比也提高到50%。 改革后最直接的變化是報考人數的減少。央美招生辦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文化課過低,考不到本科線的,可能會放棄”。2024年安徽省級統考中,美術與設計類考生為2.4萬人,比2023年減少近八千人。中國美術學院2024年報考人數降至2020年的一半。 為什么強調文化課?汪曉曙曾任教育部美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他四十多年的教學經驗是,入校時文化水平高而專業水平相對弱的學生,四年后甚至可能成為班上專業水平最好的。因為他們的認識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更強,在學習過程中,更可能事半功倍。 中國的藝考熱可以追溯到2002年,當時全國設置藝術類專業的高校僅597所,如今已增加到近2000所。伴隨藝考熱,藝考培訓市場曾野蠻生長。從2015至2022年間,藝考機構數量從873家增加至6474家。 眼下,距離高考僅剩一個多月。與二本線相差的幾十分,使很多人與目標院校的距離由近在咫尺變成遙不可及。不管是家長還是學生,都要清醒地意識到,今后學藝術可能要付出更多。 -
首位博士說 | 于秀源:沒有外在的需要,數學的發展會缺乏動力
高考數學難度提升,有利于將選拔人才的標準向邏輯思維能力強的方向傾斜,以配合當下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但問題是現在有些傾斜已經過度了,這是沒有必要的。 數學構成了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當其他學科發展到一定的瓶頸期時,數學能及時為它們遞上一把梯子,幫助它們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對于個人來說,數學的最大的好處就是培養和鍛煉人的邏輯思維能力。 -
“制造業當家關鍵在于人”
在那之前,廣東在保障農民工的政治權利方面已經走在前列,2000年,深圳市人大換屆選舉時就產生了四位外來務工人員代表。 幾乎同一時間,國家政策也轉向考慮農民工進入城市后產生的新需求。胡小燕曾建議“允許農民工子女在打工地參加高考”。2013年底,廣東省正式公布實施隨遷子女異地高考實施辦法。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數據顯示,目前,廣東技能人才總量為1850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31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比34.1%。 -
高考賦分制比原始分更科學、更公平嗎?
浙江實行賦分制,2022屆高考選考物理的為73354人,選考歷史的為150503人,后者是前者的兩倍有余。盡管看起來高中不再嚴格分文理,但這其實反映了在賦分制下,高中生紛紛逃離學起來難、區分度高的物理(更趨向理科),一窩蜂進入學起來容易、區分度低的歷史(更趨向文科),以至于兩者之比小于1:2,這是不正常的。這種考生選考結構,對發展基礎科學不利,也不利于學子將來的就業。 -
跨省遴選公務員,新規之后全國首次丨時政周報
一周時政新聞回顧(2023年6月3-9日) 煙草巨頭云南中煙又有前高管落馬,此前連續三任總經理被查 浙江5年來共調整不適宜擔任現職的省管干部92名 公安部等部門部署從2023年開始到2025年底在全國范圍開展新一輪為期三年的打擊整治槍爆違法犯罪專項行動。 本年度高考報名人數1291萬人,比2022年增加98萬人,再創歷史新高。 -
廣州報名考生近6萬人,2023年全國高考今日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