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4
溫一壺月光下酒,品林清玄詩中的清歡|那年今日
林清玄,出生于中國臺灣,祖籍福建漳州,是當代作家、散文家。作品《查塔卡的杜鵑》《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入選人教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本。星云大師贊他“文如流水,語似冬陽”,南懷瑾曾笑言“我的下冊,就交給他寫了”。 林清玄家境貧寒,為了生存連蟑螂都吃過。面對貧窮與饑餓,文字為他構筑出了心靈的理想國。他8歲立志成為作家,17歲開始發表作品,30歲時拿遍了當時中國臺灣所有的文學大獎。 2019年1月23日,65歲的林清玄因心梗去世。去世前一天,他更新了最后一條微博:“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div>當連云港的濱海夢遇到候鳥:鷸港相爭,誰讓步
因為成語“鷸蚌相爭”,鷸名氣響亮,卻少有人目睹過。鸻鷸類水鳥是一個大家族,“小個子”勺嘴鷸只有麻雀般大,中等個兒的半蹼鷸相當于一張A4紙的長邊,腹部呈雪白色,喙又長又直。 連云港規劃中的“連云新城”,計劃在“藍色海灣基礎工程”中,用半圓形的大堤把一片灘涂圍起來,將泥灘改造成沙灘。但這泥灘正是半蹼鷸的覓食地。因環評中沒有包括鳥類分析,環保組織提起了環境公益訴訟。 “鷸港相爭”正在上演。連云港的濱海夢和候鳥保護,陷入了兩難。 (本文首發于2021年8月5日《南方周末》)教育從不只是教育的事:我在調研中接觸的三個孩子
很多人都以為“教育”只是教導孩子如何學習的問題,但其實并不這么簡單,孩子成績的波動,其根源往往并不在教育本身。 母女倆離開時,我瞥見媽媽試圖去挽女兒的手臂,但看起來動作有點生硬,似乎不大習慣這樣。 當問到“爸爸媽媽像什么動物”時,一群孩子七嘴八舌,阿健的答案最出乎意料:“媽媽有時像老虎,有時又像麻雀?!?/div>雄安,成長進行時:“把城市輕輕放進這片空間”
此刻,誰也無法下結論,這將會是一座怎樣的城市??梢灶A估的是,這是一座會自我學習的城市。和雄安的千年使命相比,規劃和建設的四年,是這座城市重要的成長期,未來則有無限可能。 規劃師首要考慮的,不是哪里可以建設,而是哪里不能建設?!跋戎簿G護綠,后建城,把城市輕輕放進這片藍綠空間?!? 來自首都的一些機構已在雄安次第安家。著名的“三校一院”中,北海幼兒園、史家胡同小學、北京四中校舍已經封頂,宣武醫院還在建設。 未來生活在雄安的人,抬頭看不見麻雀在電線桿上多嘴,因為電線都被巧妙地安置在了地下。 350公里之外的張北,大風推動風機轉動,這些遠道而來的風電點亮了雄安的燈。 (本文首發于2021年7月1日《南方周末》)時政新聞眼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習近平到這個鎮“解剖麻雀”
常有人說孩子是來討債的,可不是嘛!
感謝用戶 小麻雀、Za琪、琪是可以 的精彩評論,你們將分別獲得100個南瓜幣。解剖一只麻雀,解決一類問題,總書記重慶之行有何深意?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重慶之行,以問題為導向,點面結合研究部署脫貧攻堅工作,精準、務實而高效。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不怕路遠,哪怕一天只看一個點
習近平說,不怕路遠,哪怕一天只看一個點,也要看到真貧。只有看到中國貧困的真實狀況,我們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 這次赴重慶考察調研,習近平換乘飛機、火車、汽車,歷經7小時,專程來看一個貧困村,“解剖麻雀”。在華溪村,總書記說,脫貧攻堅是我心里最牽掛的一件大事。石板扣
上中學以后,我們就不再滿足于房前屋后捉麻雀了,開始到山上去捉野兔子、呱啦雞或者斑雞子了。看國務院督查組如何工作:1米多高檔案里揪出1個公章的問題
找準案例“剖麻雀”、突擊暗訪、熱線電話促落實……這樣的督查可不只讓人“紅紅臉、出出汗”,而是找準問題“刺痛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