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 抻開歷史的褶皺

“但是更多的人都掉進了歷史的褶皺里,我們現在做的可能就是盡可能抻一抻能摸到的這一塊兒,從褶皺里把那些人還原出來?!边@些人,不獨是中國科學家,也有瑞典、德國、丹麥的參與者。

責任編輯:孫凌宇

點擊閱讀: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 荒漠絕響, 無問西東(上) 、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 荒漠絕響, 無問西東(上)

“但是更多的人都掉進了歷史的褶皺里,我們現在做的可能就是盡可能抻一抻能摸到的這一塊兒,從褶皺里把那些人還原出來。”這些人,不獨是中國科學家,也有瑞典、德國、丹麥的參與者。

寫西北科學考查團的過程里,我時常不夠嚴謹地簡稱其為“西北科考”,有實習生初次聽到,錯當成“科舉考試”,我啞然。

拋開這段子,若不是年初副主編楊子發這個選題給我,1927年出發成行的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于我也是完全陌生的。

3月,去北京大學靜園參觀“北京大學與絲綢之路——西北科學考查團九十周年紀念展”,算是頭一次開始接觸西北科考。泛黃的黑白老照片,斯文·赫定在荒漠和胡楊林的速寫圖,還有現場播放的瑞方當時拍攝的珍貴影像,恍恍惚惚,有一點撥動心弦,但依然對那八年混沌而不解其真味。

半年之后,我和北大考古系的博士朋友說起,他說對這段歷史他也是一知半解,我一面對自己的無知有些釋然,一面暗想:這樣一段稱得上可歌可泣的歷史,就這樣湮埋在故紙堆里,連專業人士也與之隔絕。正常嗎?

這樣的疑問,后來在逐步深入時,也時常泛起。

譬如,身在北京的我迫切地想知道,還有哪些這次考查所得的采集品、資料和遺存,是面向公眾開放、展出,讓我們能近距離了解的?

丁道衡發現的白云鄂博,山高水遠;居延漢簡,安置在臺灣;黃文弼搜集的文物、資料、報告,有許多由中國社科院贈予了國博,許多還躺在社科院考古所的檔案室里……

“似乎只有西直門的古動物博物館里,能看到袁復禮先生挖掘出的恐龍化石,(以饗觀眾)?”我問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的張九辰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