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丨我們需要怎樣一塊兒童智能手表?
理想狀況下,我想它應該是在產品交互和市場反饋中,由廠商、家長、兒童,共同給兒童智能手表定型,既不是兒童哭鬧后父母的寵溺退讓,也不該是一味的商業利益先行。
責任編輯:聶寒非
(相關文章《“賣的不是手表,而是兒童社交”:10后社交之王原來是一塊手表》首發于2019年11月14日《南方周末》)
理想狀況下,我想它應該是在產品交互和市場反饋中,由廠商、家長、兒童,共同給兒童智能手表定型,既不是兒童哭鬧后父母的寵溺退讓,也不該是一味的商業利益先行。
2019年9月的某一天,我受托接兩位小學生放學。上車之后,他們的眼睛就沒有離開過其中一位手上那小小的手表表盤,一直到下車為止。
他們所就讀的學校,其實是明確禁止所有電子設備進入校園的。后來我發現,不少孩子是在放學后從書包里掏手表,有些忙著與家人通電話,也有一些在家人接出來之后,在人行道上邊走邊玩。
這究竟是怎樣一塊手表呢?
簡單查閱第三方調研機構的資料后,發現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