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應當怎么辦?

在中世紀,大學就是這樣教授和學生的聯合體,教師就是一切,而校舍則無關要緊。

在科學發展史上,由大學生甚至是無學歷的人,作出重大發現或發明的事例并不鮮見。因此,創新型的大學,必須堅持科研走在教學的前面,因材施教,在研究中增長智慧與才干。

創辦Udacity的斯隆教授認為,慕課比預想的要糟糕,甚至是失敗的,因為課程完成率不到10%,這怎么算是成功呢?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吳筱羽

(農健/圖)

我曾經在《南方周末》發表了《大學應該怎么上?》一文(1),其實大學怎么上與大學應當怎么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有了開明的辦學思想,就會實施新穎的辦學模式,隨之就會出現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優秀的人才也就會脫穎而出。反之,如果按照沿襲近千年傳統僵化的模式辦學,就會使大學陷入一潭死水,只可能制造生產流水線規格相同的產品,而最有才華的人才將會被扼殺。

科技巨變,大學卻沒跟上腳步

世界大學已經走過了近千年的歷史,于1088年誕生在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亞大學,被稱為“世界大學之母”。在中世紀,大學是怎么誕生的呢?根據荷裔美國作家房龍的說法是,一個學者說他發明了一個偉大的真理,必須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他人。于是,一批年輕人聚集到他的周圍,大學就這樣誕生了。在中世紀,大學就是這樣教授和學生的聯合體,教師就是一切,而校舍則無關要緊。(2)

到了文藝復興以后,大學的規模越來越大,辦學條件越來越苛刻,首先必須在銀行存入一大筆錢,用這筆錢建設校舍、實驗室、宿舍,聘請有專業知識的教師,舉行入學考試。

在漫長的歷史中,大學經歷了從中世紀大學、紐曼理念時代的大學、洪堡模式的大學、范海思實用主義的大學到弗萊克斯納現代大學四功能說的演變。其中,影響時間最長的是紐曼大學理念,維持了大約六百余年,但影響最大的是洪堡大學模式,直到今天仍然是世界各大學追求的主導的辦學模式。

當今,大學的體制、學制和專業結構,大體上是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形成的,迄今已經有三百多年了。然而,在此期間科學技術和工業發生急劇的變化,先后經歷了蒸汽機、電氣、原子能、新技術和信息技術革命的時代,但大學教育卻沒有相應地發生變革,以至于成為最保守的領域。對此,美國edX(編者注:慕課平臺)首任總裁阿南特·阿加瓦爾(AnantAgarwal)批評說:“教育在過去500年基本上(本質上)沒有什么變化,上一次變革是印刷機和教科書出現?!泵绹鳻大獎創始人、奇點大學執行主席彼得·戴曼迪斯(PeterDiamandis)也尖銳地批評說:“標準化是教育的原則,統一性是教育預期的結果。同一年級的學生使用相同的教材,參加相同的考試,教學效果也按照同樣的考核尺度評估。學校以工廠為模仿的對象,每一天被分割為若干時間段,每段時間的開始和結果都以敲鐘為號?!保?)

有鑒于此,世界高等教育界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阿柴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