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兒童不友好的城市,僅僅缺乏游樂空間嗎?丨圓桌對話
城市里太多鋼筋混凝土,太多危險的道路。我們把孩子們養在一個個“格子”里面,許多小孩十三四歲還不能獨立出行。
讓孩子參與社區空間的改造和設計,孩子們從小便認為這個公共空間與我有關,我有責任去管理維護。
名稱其實并不重要。不管是兒童友好城市、綠色城市還是生態城市,如果不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最后都不了了之。
責任編輯:譚暢
兒童在城市中嬉戲。
2021年9月,國家發改委聯合22部門發布《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描繪了一幅關于“兒童友好城市”的藍圖。(詳見南方周末此前報道《肥胖、抑郁、人數下降……兒童友好城市,能否治愈城市兒童?》)
在這之前,國內已有不少學者、社會組織做出各種探索。他們當中,有人認為兒童參與是兒童友好的關鍵,同時也是薄弱環節;有人認為對于兒童友好城市的建設動因應該有更深層的理解,要看到家庭在現代社會中所需的支持;還有人擔憂這會不會是“一陣風”,帶來的改變有限。
如何理解兒童友好城市在地化實踐?我們的城市對兒童不夠友好,僅僅是游樂空間不足嗎?在一座兒童友好城市中,家庭能夠獲得哪些支持?我們邀請相關學者以及一線實踐者,談談他們眼中的兒童友好城市。
訪談嘉賓:
何艷玲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劉悅來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師、社會組織四葉草堂創始人
沈瑤 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兒童友好城市研究室創始人
吳楠 南京互助社區發展中心理事長
讓兒童參與社區空間設計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兒童友好”這個概念?
吳楠:簡單來說,我認為兒童友好型城應該是尊重、善待、關愛兒童的城市。其中,我會把“尊重”放在前面。一般情況下,我們提供的兒童服務,就是“關愛”與“善待”這些做得比較多,但是尊重兒童權利,傾聽兒童聲音,回應兒童參與,這塊國內做得還是比較少的。
南方周末:能介紹一個印象深刻的國外兒童友好型城市或社區的案例嗎?
吳楠:以兒童參與為例,我們當時去到德國的一個小城市參觀,人口大概幾十萬。那里實行學區制,每個學區里都有兒童議事院,對整個學區負責:社區要去修個兒童游戲場,或者提供相應的服務,以及每年的兒童經費預算,都需要經過兒童議事員的評審。社區有社區的兒童議事會,社區兒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