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有更急的事要做”:廈門大學教授王洪才談通識教育
專業招生模式有很大弊端。入學前,學生對專業了解不多,對專業的選擇更多是出于家長的興趣,從而有很大的盲目性。
通識課很容易變為“水課”。要吸引學生,就不能對他們要求過高。如果學生不選,這門課程很容易就被教務部門砍掉;如果想實行高標準、高要求,就只能是那些學生不得不選的專業課。
“如果我們將通識教育看作是一門又一門的課程,這將是最不幸的?!币驗楦鏖T課程不能自動構成一種整體,也不能達成培養人的思維模式的目的。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12年5月19日,南京大學課堂里“辦中國最好的本科教育”的招貼。圖文無關。
(相關報道詳見:《進退大類招生,忐忑專業分流》)
“通識教育是一個韻味無窮且極富爭議的話題?!痹缭谕ㄗR教育提出20周年時,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王洪才撰文回顧通識教育在國內的發展,用“一波三折”來概括。
1994年8月,《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發布,文中第一次使用了“素質教育”的概念。隔年,陸續在52所高校推行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在王洪才看來,“中國版”通識教育由此開啟。
這條路走得并不輕松,根據王洪才2015年的歸納,此前20年的探索,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由政府主導“自上而下”的文化素質教育和高校自主的“自下而上”的通識教育,前十年以文化素質教育為主,后十年通識教育漸居主流且顯露出本土特色。
推動通識教育、打破本科過于專門化束縛的目的之下,高校不同程度在進行大類招生改革。與通識教育同頻,這些改革同樣“一波三折”,通才和專才能否相融的矛盾始終貫穿改革當中。
2022年6月14日,圍繞通識教育的現狀和出路,王洪才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在他看來,通識教育遇阻的其中一個根源在于,“大家都有更急的事情要做”。
模糊專業吸引生源
南方周末:在你看來,大類招生和通識教育之間是什么關系?
王洪才:推動大類招生,也是希望更好地推進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大山 校對:胡曉 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