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采訪過的“網紅學者”丨記者手記
我明顯感覺到,他還沒有適應突然走到聚光燈下,有防備,有抗拒,也有謹慎。
她提到了一個知識分子“文化下?!钡母拍?。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當介入社會的原有方式和生態發生變化后,許多知識分子轉向了娛樂化。
責任編輯:李慕琰
從左至右依次是劉擎、羅翔、何家弘。
疫情三年,越來越多學者“觸網”,走到聚光燈下,“網紅學者”成了一個比較顯著的文化現象。
不久前,我突然意識到,從2020年初的羅翔,2021年初的劉擎,再到2022年中的法學家何家弘,我已采訪了三位較有代表性的網紅學者。他們走紅之后的不同反應,或是茫然無措,或是激流勇進,都代表了在這個時代知識分子走向大眾臺前的不同面向。
他們的張皇、無措和不適,勇氣、決心及信念,也是一種時代的寫照,很值得梳理一番。另外,對這三位學者采訪過程中的一些花絮,沒能寫進稿子的細節,也很值得記錄。
可貴的中年成名樣本
我采訪過兩次羅翔,一次是在2020年4月,他在b站走紅不久后(相關報道詳見《聚光燈下的羅翔:我們與法的距離》)。一次是在2020年年底,為了準備南方周末的新年特刊。前一次是電話采訪,后一次是面采。(相關報道詳見《刑法教授羅翔:我在樸素的正義與偏狹的情緒中,尋找一種分寸》)
2020年是羅翔的爆紅之年,很多聯系過他的記者同行都在感嘆,真的太難約了。每次和羅老師發微信,我大概提前一天就會開始做心理建設,因為知道他一定會拒絕。
當時只有少數幾家媒體采訪到羅翔,作為其中的幸運兒,我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崔一笛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