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33家中國上市公司,為何集中在這些城市?
接近半數上市公司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蘇州、南京、成都、無錫、寧波等十座城市。
在前十城之外,合肥、東莞、常州、西安、嘉興、青島、濟南等城市,上市公司數量逐年累增,五年新增量都在30家以上。
重慶、武漢、鄭州、泉州等城市,雖然上市公司數量不多,但并未妨礙其躋身“萬億GDP城市”。
(本文首發于2024年2月2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顧策
歲末年初,各級地方政府紛紛曬出2023年成績單,并發布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各地的發展新目標。
數字經濟、戰略新興產業在很多城市已經遙遙領先。以一線城市為例,2023年北京的數字經濟增加值已經占到地區GDP的42.9%,上海的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已經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3.9%。
貢獻這些數字的,是大大小小的創新企業。它們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在跑步向前。
在過去三年里,南方周末科創力研究中心持續追蹤以上市公司為主的中國企業研發投入和科創發展。以2020-2022財報披露為準,5000家左右有披露研發情況的中國上市公司(包括A股、港股、美國)的年度研發投入總和,約占到同期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的3/4。(詳見《中國企業科創力研究報告(2023)》)
在它們背后還有著更為豐富多元的產業合作伙伴和供應商,隊列組合成產業、經濟發展的骨骼和脈絡。
近半中國上市公司出自十座城市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在A股、港股、美股市場,有運營主體/控股股東在中國(注:此處統計不包括港澳臺)的上市公司,合計6733家(注:同一家公司多地上市,只統計為一家),按注冊地看,它們分別來自中國的291座城市。
拉近了看,其中有接近半數上市公司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蘇州、南京、成都、無錫、寧波等十座城市。
這十座城市上市公司的市值之和,更是占到整體上市公司的六成以上。
此外,南方周末科創力研究中心,從公司研發投入、研發產出、公司發展三大維度近三十個指標研制的企業科創力評價體系,基于可信、可溯源數據,評選出的“中國企業科創力100強(2023)”榜單中,這十座城市的公司也占去了70個席位。
從整體看,這十城的上市公司數量和質量是相稱的。這種集中的態勢,也塑造了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形態。從常住人口看,十城聚集了中國約十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中國五分之一的GDP。
無怪乎地方政府要將新增上市公司數量列入年度工作目標。作為公眾公司,在公司經營和治理上更為規范,能夠通過公開市場募資獲得更多資金來發展壯大,既是城市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也是新質生產力的潛能所在。
當然,這十座城市的上市公司和經濟發展情況也是有區別的,它們大致可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北京、上海、深圳,上市公司數量在500家以上;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