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配角到主角:北川掛職干部一年間
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罕有的大規模干部掛職現象。由于來自外地,身份特殊,掛職干部成為北川震后政治生態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群體。他們如何影響災區,又如何被災區影響?
責任編輯:曹筠武 實習生 朱慧靈
“5·12”地震之后,110余名縣級、科級干部被派往干部隊伍損失慘重的北川,參與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這被認為是新中國歷史上罕有的大規模干部掛職現象。由于來自外地,身份特殊,掛職干部成為北川震后政治生態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群體。他們如何影響災區,又如何被災區影響?
去留之間:掛職不是升遷資本
5月4日晚,北川新縣城奠基前一周,北川召開縣委常委會,議程中的重要一項,是研究綿陽市委組織下派掛職干部的去留問題。
為期一年的掛職期滿后,102名科級掛職干部們的去向,在北川干部群體中顯得尤為敏感。而對于掛職干部本人而言,則是決定前途命運的時候到了。
在此之前,掛職干部中間發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來自綿陽所屬各縣的一批掛職干部中,有一半左右在春節過后悄然離開北川,此時距離一年的掛職期滿還有三個月。
這在北川當地干部中間引起非議。認為掛職干部當了“逃兵”。掛職干部初來北川之際,在部分本地干部看來來災區是為了“撈政治資本”。事實上,掛職作為一種干部交流手段,在平常的確多為干部升遷的信號。
北川縣委組織部一位官員稱,年后離開北川的掛職干部以某縣為主,主要原因是該縣干部調整,一些干部們期待已久的機會出現。出于為其個人前途考慮,北川縣委組織部同意放行。重拾
“別的災區頂多是傷筋動骨,北川則是大腦癱瘓。”作為一個縣級政權,北川如何在這種極端情景下重建與運作?
《北川:一個縣級政府的 “新生”》——南方周末2008年9月10日
不過,南方周末記者得知,以三臺縣為例,十幾位提前離開北川的掛職干部當中,只有兩位獲得了升職,皆由原來鎮黨委副書記升為鎮長。其他則多任原職,沒有提拔。
來自綿陽市直機關的掛職干部當中,目前北川教育局的幾位掛職副局長已經確定提拔為正科,不過該局一位掛職干部稱,事實上地震之前單位就已有人事變化動向,提拔與否其實與掛職沒有多大關系。
事實上,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