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雜志一篇讀者來信,為何成了大學口中“零的突破”?
錢鍾書小說《圍城》里虛構了一個“三閭大學歷史系主任韓學愈”的人物,此君在應聘教職時自稱“著作散見美國《史學雜志》《星期六文學評論》等大刊物”,引得校長高松年“不由自主地另眼相看”,因為“在外國大刊物上發表作品,這非有真才實學不可”。然而事實是,韓學愈的作品發表在《星期六文學評論》的人事廣告欄與《史學雜志》的通信欄,內容是讓人捧腹的自薦學術助理與索取過刊。以此觀之,這起“學術烏龍”也堪稱“當代韓學愈”了。
責任編輯:辛省志
近日,一起學術界新聞引發關注。據南方周末近日報道,2025年3月24日,海南師范大學公眾號發表文章稱,該校足球學院講師劉昊禹在《自然》(Nature)雜志發表了文章,為學?!绑w育學科在Nature正刊發文零的突破”,文中還強調了劉昊禹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身份。
而推文發布不久,便迅速引發質疑。網友在檢索《Nature》后發現,劉昊禹的文章包含約200個英文單詞,內容與當下火熱的“人工智能”相關,強調了全球合作對通用人工智能及更廣泛AI研究的核心作用。不過劉昊禹的文章發表于Nature的Correspondence 欄目,頁眉也清晰地標注了“Readers respond”字樣,也就是說,相當于讀者來信。這一欄目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學術研究論文,通常無需同行評審。(詳見相關報道《教師在頂刊發讀者來信成“零的突破”:“類似情況大學里不在少數”》)
這篇“通訊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吳依蘭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