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銀行的“富”真能濟中小企業的“貧”?
融資平臺注入的是政府資金和信用,地方政府債務負擔決定了資金注入難以持續,那么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最終會演變為信用平臺模式的破產。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對《改革金融體系:治理中國經濟失衡的良藥》的一點不同看法
■讀者的話
金融危機寒潮未退,卻早已將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推向了改革前沿。面對嗷嗷待哺的中小企業,智庫們多將融資難的原因歸結為國有商業銀行金融獨占的原罪。
北大姚洋教授撰文《改革金融體系:治理中國經濟失衡的良藥》,指出中國金融落后表現在低水平的服務,缺少中小型銀行和地方資本市場;大銀行憑借獨占力量,貸款給大企業追逐穩定收入;中小銀行因資本少、運作靈活更愿意貸款給中小企業,中小銀行的缺失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
“合縱連橫”
回眸歷史,國有商業銀行獨占金融資本的原罪源于市場化改革之前的金融資源配置模式。國有銀行作為國家所有的金融機構,發揮著吸水機的作用,吸收城鄉居民的儲蓄,按國家政策意圖貸給產業扶持的重點行業,往往多是大型國企央企。由于銀行行為受行政政策的指導,因此金融資產的配置不以利益為導向。
在上世紀80-90年代,國有企業的經營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