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三是這么過來的
關于《高中生該不該關心社會》的問題,我個人感覺,至少在北京,關注社會百態并不與準備高考沖突。
其一,老師的引導很重要。拿我們的政治課為例,我的高中老師(首都師范大學附中)經常上課前給我們一些近期的時事,比如聯系《政治生活》那冊課本上的美國政黨制度專題,老師會補充有關近幾年重要的大選、中期選舉,上課一起看相關文章如《美國憲法的“默許權力”和聯邦至上原則:馬卡洛訴馬里蘭州案》;在講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上,會介紹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貨幣互換協議等概念,這也便于我們在平時看新聞時有個宏觀的了解,這也為以后要學習經濟的學生提供了更廣博的知識面;不僅如此,還經常給我們一些學者的新 觀點,就是在高三,我們認識了張維迎、俞可平,大家一起看《郎咸平說》,以他們的認識補充我們對書本的理解和現實的理解。高二開始歷史老師推薦我們讀《南方周末》。我們也經常提及世界大勢,對某些政治人物甚至大家一起調侃。講民主、講自由時曾看過:《薩科奇:民主的奇跡還是民主的終結?》《民主是個好東西》等等。這些文章我到現在都留著(老師都是拷給我們電子版)。很多人都是每晚新聞聯播時間吃飯,手機報也是課間或上課走神時的消遣。這些積極擴展的思路和具體擴展的內容,到現在我都受益匪淺。
其二,氛圍也很重要。我們所在的班級,不會因為你是一個天天死學以致成績非常好而羨慕、推崇,相反,越是學習好的同學,其見識和思索的深度和廣度更是其他人所不及,我們會以見多識廣為榮,語文課的作文分享經常會演化成兩個同學關于世界起源的激烈爭論,面紅耳赤,好不爽快!兩個最容易交鋒的同學:一個去了北大,一個去了人大。
其三,現在高考改革加了很多時事的內容,話說北京曾經在會考題出過:國家最高自然科學獎的得主,雷倒一片,這是思路之一,但更多的高考時事題,題中一般會闡釋背景,平時多加分析也對此大有裨益,而且多了解背景能在很大程度上強信心。對于理科生,我沒什么發言權,但我作為文科生一直很關注也喜歡理科。我認識的考上北大清華還有國外好的大學的同學,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對社會有不淺的思考。
我對這位讀友根據我上面闡述的兩個想法提兩個建議:
1.有像我們那樣好的老師(我認為是好老師,想到這里還是有很大的幸福)固然好,如果沒有,這些工作也可以自己來做,抽時間看報(紙質報、手機報、網站,“無所不用”)、聽新聞(電視、廣播)。再看幾年的狀元介紹,很多也是有廣博的知識面和豐富的課余生活。課外的知識在長期看來尤其是在高中階段積累的確對我們大有裨益。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成績主要還是出自效率。
當然,如果不太能很好求得最大效率,那還是先以學習為重吧,畢竟,中國的大學還是重在自己,能上港北清就去港北清吧,其他大學除了很具有特色的其他真沒什么區別,但以學習為重絕不意味著與關注社會勢不兩立,就算看看實際性價比,看南方周末、三聯等等既有利于文筆的提高,也有利于作文的素材,還有利于邏輯的提升。
2.與有同樣愛好的同學交流,經常討論討論,我就與同學討論時事問題然后提出質疑,查各種資料、問老師,這個過程是種享受。當然,是在不大量占用學習的前提下。畢竟,你在這個教育體系中。但是還是那句話,關注社會與學習不對立,是掌握好度的前提下相互促進,也許也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的必由之路。
我也無法告訴你到底你現在是去做題還是看報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看個人具體情況,以上是我當時的情況,和一些宏觀上的建議。題外話,高中的馬哲現在看來我是十分感激的,實事求是。
網絡編輯:休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