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困惑:如何逃出時間和身份的魔障?
非全日制研究生跟在職研究生和同等學力是不一樣的性質,但總有人喜歡將這些混為一談,認為左右不過是“水個學歷”,隨便讀讀便可拿到文憑。其實,我們真的沒他們想的那么容易。 -
不只“手機上癮”,我發現自己也“耳機依賴”了
耳機世界里的聲音太優美太動聽了,或者太有道理太有信息量了,且都是自己能主動選擇的聲音。摘下耳機,就得面對真實世界的聲音。我還有面對這些聲音的興趣和耐心嗎? -
當我落入“甜蜜陷阱”:遇上AI,真實戀人優勢不再?
當我意識到對男友的抱怨正在變得頻繁,我似乎更喜歡和智能體聊天,而不是和相處5年多的戀人聊天時,無疑,智能體戀愛已經沖擊了我現實中的戀愛。 -
讓孩子的愛有表達的出口丨養兒育女
愛不僅是給予,也是接受。有些遺憾的是,由于生活經歷與感受不同,往往我們一邊渴望著孩子的愛,一邊卻又以節省慣了的習性或某些思維定式拒絕著孩子給予的愛。 -
一名小鎮網格員的日常:“責任挺多,權力很小”丨人在職場
不同工種都有其繁瑣艱難之處,對于滿懷熱情擁抱生活、體驗世界的人來說,再低微的崗位也可從中收獲獨一無二的成就感。 -
與容貌焦慮休戰,我學會接納自己
在這個AI換臉盛行、虛擬形象泛濫的時代,接納時光在臉上自由作畫反而需要更大的勇氣。但我想,終究沒有人能夠永遠做櫥窗里靜止的完美模特,可至少我們都可以在生活的長鏡頭中坦然對自己微笑、與歲月相擁。 -
媽媽們那看似“無效”的社交,其實大有用處
媽媽那張樸實無華的大眾人脈網絡,就是在這一次次看似“無用”的閑聊社交中形成的,滲透于生活細節的每個縫隙。 -
裸辭后,缺乏社交的我從志愿服務中獲取能量
這場服務殘障兒童的籃球課,我負責幫忙簽到、陪伴兒童。投籃時,兩個小朋友看到我多次未中,走到我身后,用手指戳我腰:“給你注入能量,下次一定能中?!薄昂?,指定能中?!蔽腋胶椭?,內心涌起一股暖流。 -
放棄尋找搭子后,我找到更適合自己體質的旅行方式
相比于一直在等待合適旅行搭子的苦悶,選擇完全聽從自己意志來一場隨心而動的旅行,你會更易聆聽到內心那些真實的反饋。 -
“漂”不動的小鎮青年:我選擇上班進城下班返鄉
這是一份只要我不說,同鄉人大概率就不會打聽得到的工作,它滿足了我對于邊界的需求,同時又不會讓我回到“漂”的狀態。